怜悯
(Pity)
对受苦或需要帮助的人,以至任何受苛待的人或动物有恻隐之心。复数名词ra·chamimʹ(拉汉因)包含“怜悯”“慈悲”或内心感情的意思。(创43:14,30;代上21:13;诗40:11;见慈悲)希腊语动词splag·khniʹzo·mai(斯普拉克尼佐迈)的意思是“动了怜悯或怜恤的心”“有怜悯的心”。这个动词源自名词splagʹkhna(斯普拉克纳),字面意思是“肠子”。(徒1:18)由于人的腹部有时会因强烈的情感而有所反应,因此希腊语名词“斯普拉克纳”往往被用来描述“温情”或“亲切怜恤的心”。(见深厚的感情)
耶和华上帝以身作则,怜悯困苦的人,并且也感动人表现怜悯。正因为这个缘故,所罗门王祈求上帝,假如以色列人因冒犯上帝而被掳,求上帝让以色列人在俘掳者面前蒙怜悯。(王上8:50)诗篇执笔者受上帝启示,指出这个祷告会怎样得蒙垂听:“上帝使俘掳他们的人怜悯他们。”(诗106:46)后来,耶和华让一群衷心悔改、剩余的以色列人返回故土。(耶33:26;拉1:1-4)不但这样,亚达薛西王还批准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而这跟耶和华的旨意是完全一致的。(尼1:11-2:6)
耶稣基督富于怜悯,十全十美地反映了他天父的这种美德。尽管耶稣打算清静一下时被群众打扰了,耶稣仍然很“怜悯”他们,“因为他们被人剥削,四处流离,好像绵羊没有牧人一样”。(太9:36;可6:34)看见痛失亲人的、患麻风的、盲眼的,耶稣就动了怜悯的心,行奇迹为他们解困。(太14:14;20:30-34;可1:40,41;路7:12,13)有一次,上帝的儿子看见群众跟他在一起三天了,却没有吃的,就怜悯他们,施行奇迹使他们吃饱。(太15:32-38;可8:2-9)
基督徒都能效法天父和耶稣,甘心乐意地帮助困苦的人,衷心接纳所有改过自新、决心重投耶和华怀抱的人。(太18:21-35;路10:30-37;15:11-32)这样,他们可以深信自己也必蒙至高者眷顾,得蒙慈悲。(太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