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改,遗憾
(Repentance)
“悔改”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不满意自己以往的行为(或打算做的事),感到遗憾,回心转意”,也指“为自己以往做过的事或没做该做的事而感到懊悔、惭愧或内疚”;这就是希伯来语词na·chamʹ(纳汉)在许多经文里所表达的意思。“纳汉”可指“改变主意,服丧,懊悔”(出13:17;创38:12;伯42:6),也可指“心情平定,舒怀”(撒下13:39;结5:13),“除掉仇敌”(赛1:24)。由此可见,不论“纳汉”是指遗憾还是舒怀,都涉及想法或心意的改变。
在希腊语,译作“悔改”的动词是me·ta·no·eʹo(梅塔诺埃奥)和me·ta·meʹlo·mai(梅塔梅洛迈)。“梅塔诺埃奥”由两个词素组成:一是me·taʹ梅塔,意思是“后来”,二是no·eʹo诺埃奥(跟nous“努斯”有关,“努斯”指头脑、性情或道德感),意思是“了解,辨识,明了,知道”。因此“梅塔诺埃奥”的字面意思是“事后 知道”(相对于“事前 知道”),指想法、态度或意向改变了。“梅塔梅洛迈”却有所不同,取自meʹlo梅洛,意思是“关心或有兴趣”。加上前缀“梅塔”(意即“后来”),意思就是“后悔”(太21:29;林后7:8)或“悔改”。
简单来说,“梅塔诺埃奥”侧重于观点 或意向 的改变,指对以往做过或打算做的事不满意,决定不做了(启2:5;3:3);“梅塔梅洛迈”侧重于内心的感觉,指感到后悔或遗憾。(太21:29)正如《新约神学词典》(G.基特尔主编,第4卷,629页)指出:“《新约》的执笔者显然明白[这两个词]表达的概念不同,是不能互换的,所以把[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分得清清楚楚。可是在其他希腊语著作中,这两个词之间的差别却混淆不清。”(译自G.布罗米利的英译本,1969)
当然,一个人的观点一旦改变,感觉也会随之改变;又或者一个人感到后悔,他的观点或意向也自然有所不同。(撒上24:5-7)因此,这两个希腊语词的意思虽然不尽相同,却是密切相关的。
为罪悔改 有罪的人不能达到上帝正义的标准,因此都有必要悔改。(约一5:17)既然全人类都被亚当卖给了罪做奴隶,因此世上没有人是不需要悔改的。(诗51:5;罗3:23;5:12)条目和好的资料表明,谁想跟上帝和好,先决条件就是悔改(及回头)。
不同的人可能为不同的原因悔改。有的人是为以往的生活方式跟上帝的旨意背道而驰而感到遗憾,为自己曾在这个受上帝的仇敌魔鬼操控的世界里随波逐流而懊悔。(彼前4:3;约一2:15-17;5:19)有的人是为生活的某些方面感到遗憾,比如为自己的某种不良习惯(令人生蒙上污点)、某个过犯、某种错误的倾向、想法或心态而后悔。(诗141:3,4;箴6:16-19;雅2:9;4:13-17;约一2:1)因此,过犯有轻有重,可大可小。
同样,一个人偏离正义也有程度之分,悔改所涉及的行动也得按照过犯的轻重而定。圣经说,以色列人“大大悖逆”耶和华,在罪中沉沦,“走向灭亡”。(赛31:6;64:5,6;结33:10)另一方面,使徒保罗说有些人是“不知不觉失足了”,劝勉有属灵资格的人“要用温和的态度,设法纠正他”。(加6:1)不过,上帝的忠仆却无须为自己的种种缺失终日自责,因为耶和华慈悲为怀,深知他们不过是尘土。(诗103:8-14;130:3)只要他们尽力紧守上帝的标准,就可以常存喜乐之心了。(腓4:4-6;约一3:19-22)
彼前2:25)以色列人本来跟上帝立了约,从万国中被拣选,做“上帝的圣民”(申7:6;出19:5,6);基督徒则凭着以基督作居间人的新约,在上帝面前得享正义的地位。(林前11:25;彼前2:9,10)对于偏离正道的人来说,他们要是衷心悔改,就能跟上帝恢复和好的关系,再次蒙他赐福。(耶15:19-21;雅4:8-10)对于还没认识上帝的人来说,悔改同样是最基本的一步,这样他们才能在上帝面前享有正义的地位和永生的希望。这些人包括在上帝跟以色列人立约期间,崇拜假神的外邦人(弗2:11,12),以及基督徒会众以外各国各族的人(徒11:18;17:30;20:21)。
另外,有的人可能曾跟上帝有良好的关系,但后来误入歧途,失去上帝的嘉许和所赐的福分,为此感到懊悔。(悔改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尼尼微城的人听见约拿所传的信息后,“全国上下”都幡然悔悟,这是因为在上帝眼中,他们所有人都得为城中的恶事担负罪责。(拿3:5-9;另见耶18:7,8)以色列人获释回乡后,整个会众响应以斯拉的呼吁,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负有群体的罪责,并通过他们的首领认罪悔过。(拉10:7-14;另见代下29:1,10;30:1-15;31:1,2)哥林多会众为自己曾经宽容惯行恶事的人而深感懊悔。(参看林后7:8-11;林前5:1-5)犹大国作恶犯罪,最后国破家亡;耶利米和但以理先知为此向上帝祷告认罪时,表明他们自己也得担负罪责。(哀3:40-42;但9:4,5)
真心悔改意味着什么 悔改既关乎内心,也涉及思想。一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确实做错了,而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承认上帝所定的旨意和标准是正义正确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或不理会上帝的旨意和标准,根本谈不上悔改这回事。(王下22:10,11,18,19;拿1:1,2;4:11;罗10:2,3)正因为这个缘故,耶和华本着慈悲,差他的仆人和先知出去劝人悔改。(耶7:13;25:4-6;可1:14,15;6:12;路24:27)特别从哥尼流归信基督教的时候起,上帝通过基督徒会众传讲王国的好消息,“吩咐各地的人都要悔改”。(徒17:22,23,29-31;13:38,39)上帝通过他的话语“说服”人,让人看出自己确实做得不对,看出上帝的道路才是正义的。(参看路16:30,31;林前14:24,25;来4:12,13)圣经说:“耶和华的律法完美,使人重获生机”。(诗19:7)
大卫王对上帝说:“我要教导犯法的人认识你的道路,叫罪人回头归向你”(诗51:13),他所说的罪人显然指他的同胞以色列人。提摩太受到提醒,他对待其他基督徒时不用争辩,要“温和地教诲对抗的人”,也许上帝“让他们悔改,能确切认识真理”,结果“醒悟过来,摆脱魔鬼的网罗”。(提后2:23-26)由此可见,劝人悔改的呼吁既在会众内也在会众外向人发出。
犯过的人必须看出,自己其实是得罪上帝。(诗51:3,4;耶3:25)当然,一个人如果亵渎上帝、滥用上帝的名、拜假神偶像,他是得罪了上帝就很明显了。(出20:2-7)然而,就算问题只涉及“私事”或私人恩怨,犯过的人其实也是得罪上帝,是对耶和华不敬。(参看撒下12:7-14;诗51:4;路15:21)即使一个人因为无知,犯了无心之失,同样要在至高主宰耶和华上帝面前担负罪责。(参看利5:17-19;诗51:5,6;119:67;提前1:13-16)
上帝派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主要是指证他们确实犯了罪(赛58:1,2;弥3:8-11),包括崇拜偶像(结14:6);欺压同胞,不公不正(耶34:14-16;赛1:16,17);罔顾道德(耶5:7-9);宁愿信靠凡人和列国的军队,也不信靠耶和华上帝(撒上12:19-21;耶2:35-37;何12:6;14:1-3)。施浸者约翰和耶稣基督向犹太人所传的信息,就是劝他们悔改。(太3:1,2,7,8;4:17)犹太人和他们的宗教领袖墨守人的传统,自以为义,虚伪装假,约翰和耶稣撕破他们的假面具,揭露他们实在是罪孽深重。(路3:7,8;太15:1-9;23:1-39;约8:31-47;9:40,41)
要心里明白 一个人先得有受教的心,用心去听,用心去看,才能真心悔改。(参看赛6:9,10;太13:13-15;徒28:26,27)除了在思想上要理解 要明白所听见所看到的,真心悔改的人还要“心里明白”,用心领悟,这是更重要的。(约12:40;太13:15;徒28:27)换言之,一个人不仅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还要在心里确认这个事实。对于已经认识上帝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上帝的教诲和诫命“记在心上”(申4:39;另见箴24:32;赛44:18-20),“醒悟过来”(王上8:47)。只要动机和心态正确,他们就能“更新思想而改变自己,好察验上帝那良善、完美而又蒙他悦纳的旨意”。(罗12:2)
一个人衷心相信和爱戴上帝,就会为自己的过错衷诚懊悔,忧伤难过。犯过的人要是明白上帝多么良善和伟大,就会因为自己羞辱了上帝的圣名而深感后悔。(参看伯42:1-6)另外,爱人之心也促使人懊悔,包括后悔自己伤害了别人,后悔立下了坏榜样,后悔令上帝子民的名声受损。他们恳求宽恕,是因为渴望为上帝的圣名增光,渴望能造福别人。(王上8:33,34;诗25:7-11;51:11-15;但9:18,19)他们因自己的罪过而“心碎”“心灵谦卑”(诗34:18;51:17;赛57:15),“心灵痛悔、因[上帝]的话而战兢”(赛66:2),他们“战战兢兢地到耶和华那里去,领受他的良善”(何3:5)。大卫统计人口以后,自知做了愚蠢的事,“心里自责”。(撒下24:10)
因此,悔改意味着一个人极度厌恶自己所做的恶事,深恶痛绝(诗97:10;101:3;119:104;罗12:9;另见来1:9;犹23),因为“敬畏耶和华,在于憎恨罪恶”,就是自高、骄傲、恶道和虚妄的口。(箴8:13;4:24)除此之外,他还要喜爱正义,痛下决心要行走正道,永不偏离。一个人没有憎恨罪恶、喜爱正义的心,就没有悔改的动力,也很难改过自新。虽然罗波安王曾因为耶和华向他发烈怒而谦卑自抑,但后来却一仍旧贯,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立定心意寻求耶和华”。(代下12:12-14;另见何6:4-6)
出于敬神态度而伤心,而非为了世俗因素而伤心 在写给哥林多会众的第二封信里,使徒保罗说哥林多的基督徒因他在第一封信中责备他们的话而伤心,是“出于敬神的态度而伤心”。(林后7:8-13)保罗说,他起初本来有点“后悔”(me·ta·meʹlo·mai梅塔梅洛迈)自己的话说得太严厉,叫弟兄伤心;但看到他们出于敬神态度而伤心,为自己错误的态度和行为真诚“悔改”(me·taʹnoi·a梅塔尼阿),他就不后悔了。保罗认为自己令弟兄伤心,对他们有好处,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他们也无须因为曾伤心难过而遗憾,原因是:他们是因为伤心所以悔改的,结果能行走正道,没退缩没叛道,终于得救得享永生。另一方面,一个人“为了世俗的因素而伤心,就必招致死亡”,他伤心不是因为对上帝有信心,也不是因为爱上帝爱正义。一般人伤心难过,大都是因为失败、失望、损失、犯过后受责罚或感到羞耻(参看箴5:3-14,22,23;25:8-10),而且结果往往是更多的愁烦、恼恨和妒忌。为这些理由伤心对人没有长远的好处,不会使人进步,也不会为人带来希望。(参看箴1:24-32;帖前4:13,14)为世俗的因素而伤心的人只是怨恨自己尝到犯罪的苦果而已,他并非憎恨自己所做的恶事,也并非因为自己羞辱了上帝而感到悔恨。(赛65:13-15;耶6:13-15,22-26;启18:9-11,15,17-19;对照结9:4)
该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该隐是第一个受上帝劝戒要悔改的人。上帝警告该隐要离恶行善,免得被罪制伏。可惜该隐不但没有悔改,没有除掉心中的仇恨,反而杀死了弟弟。他被上帝质问时更诸多狡辩,直到上帝宣判刑罚,他才感到后悔,但不是后悔自己犯了大罪,而是埋怨刑罚太重,悔恨不已。(创4:5-14)该隐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是源于恶者的”。(约一3:12)
另一个例子是以扫。他毫不在乎自己的长子权,随随便便地就卖了给雅各,但他知道弟弟雅各得到父亲给长子的祝福后,却显得非常伤心。(创25:29-34)以扫“放声大喊,苦苦哀求”,但他不是“懊悔”(me·taʹnoi·a梅塔尼阿)自己卖掉长子权,而是希望父亲“回心转意”而已。(创27:34;来12:17,Int)以扫只是为自己蒙受损失而伤心,不是 为自己贪图利益,“轻看了长子权”而懊悔。(创25:34)
犹大出卖耶稣后就“后悔[‘梅塔梅洛迈’的一个词形]”,想退还不义之财,出去上吊自尽了。(太27:3-5)犹大犯下弥天大罪,自知难逃上帝的判决,走投无路。(参看来10:26,27,31;雅2:19)尽管犹大受罪咎感煎熬,感到沮丧甚至绝望,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犹大是为自己所犯的罪真心“悔改”(梅塔尼阿),或是出于敬神的态度而伤心。犹大没有求上帝宽恕,反而去找犹太宗教领袖,以为把银子退还,多多少少可以减轻自己所犯的罪。(参看雅5:3,4;结7:19)犹大不但犯了叛逆罪、谋杀罪(间接害死一个无辜的人),还犯了自杀罪。彼得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彼得三次不认耶稣后出去痛哭是因为真心痛悔,所以得蒙上帝的宽恕。(太26:75;另见路22:31,32)
由此可见,要衡量一个人是否真心悔改,关键不单单在于他是否后悔、伤心甚至流泪,而在于他是出于什么动机 而悔恨。耶和华通过何西阿谴责以色列人说:“他们在床上哀号,也不诚心求我搭救。他们继续为五谷和甜酒奔波……他们回头,却不是归向纯真的崇拜。”以色列人遭难时向上帝求助,完全是出于自私的动机。上帝为他们解困后,他们没有抓紧机会去巩固跟上帝的关系,也没有继续紧守他崇高的标准。(参看赛55:8-11)他们像“松了弦的弓”一样,始终射不中标的。(何7:14-16;另见诗78:57;雅4:3)悔过的人禁食、哭泣、哀号是好的,但如果只撕裂衣服,不“撕裂内心”,这些举动就毫无意义了。(珥2:12,13;见禁食;哀恸)
承认过犯 真心悔改的人必须谦卑自抑,恳求上帝开恩(代下7:13,14;33:10-13;雅4:6-10)和宽恕(太6:12)。他们不像耶稣比喻中那个法利赛派的人自以为义,而像收税人那样谦卑地捶着胸说:“上帝啊,我是个罪人,求你开恩。”(路18:9-14)使徒约翰说:“我们自称没有罪,就是自欺,真理也不在我们心里。要是我们承认自己的罪,上帝又信实又正义,总会宽恕我们的罪,除净我们的一切不义。”(约一1:8,9)“遮掩自己过犯的人,必不亨通;承认并离弃过犯的,必蒙慈悲。”(箴28:13;另见诗32:3-5;书7:19-26;提前5:24)
不妨读读但以理衷诚认罪的祷告。但以理书9:15-19记载,他诚心向上帝认罪时最关心的是耶和华的名声。他也指出,他和同胞恳求上帝恕罪,“不是因为[他们]做过什么正义的事,而是因为[上帝]有丰盛的慈悲”。另外,在浪子比喻中,浪子谦卑认错时所说的话,也很值得参照。(路15:17-21)真心悔改的人“向天上的上帝举手,诚心祷告”;他们坦诚认罪,恳求宽恕。(哀3:40-42)
互相认罪 门徒雅各劝基督徒,说:“你们要互相坦诚认罪,彼此祷告代求,好叫你们得医治。”(雅5:16)基督徒互相认罪的意思不是说,凡人可以充当“帮助者[‘申求者’,吕译]”,使人跟上帝和好。天下间,只有基督凭着自己献出的求恩祭牲,有资格担任这个角色。(约一2:1,2)没有人能靠自己跟上帝恢复和好的关系,因为没有人能把救赎人命的代价给上帝,替自己或别人赎罪。(诗49:7,8)可是,基督徒确实可以为弟兄代祷,互相帮助。虽然他们的祷告不能左右上帝如何执行正义的判决(只有基督所献的赎价才能使罪得赦),但基督徒为那些渴望得到帮助的犯过者代祷,求上帝扶持和加添力量,上帝必定垂听。(见祷告条下的“祷告蒙垂听”)
回头改过 悔改意味着一个人弃绝以往错误的行径,不再作恶,并决心行走正道。因此,真正觉悟前非的人除了“悔”还要“改”,回头归向上帝。(徒15:3)在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跟“回头”有关的动词(希伯来语shuv“舒卜”;希腊语streʹpho“斯特雷福”和e·pi·streʹpho“埃皮斯特雷福”)一般指“转过身来,回转,回头”。(创18:10;箴15:1;耶18:4;约12:40;21:20;徒15:36)在属灵 的意义上,既指远离上帝(意即转而作恶犯罪[民14:43;申30:17]),也指改邪归正、归向上帝。(王上8:33)
徒26:20;太3:8)他必须全心全意,主动寻求、寻找、求问耶和华才行。(申4:29;王上8:48;耶29:12-14)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听从上帝的话语圣经,向上帝求恩(申4:30;30:2,8);深刻了解上帝的道路和旨意,洞悉上帝是信守真理的(但9:13);谨守遵行他的诫命(尼1:9;申30:10;王下23:24,25);显出忠贞之爱,秉公行义,时刻仰望上帝(何12:6);摈弃偶像或崇拜受造之物的行为,“专心归向耶和华,惟独事奉他”(撒上7:3;徒14:11-15;帖前1:9,10);行走上帝的道路而非跟随列国(利20:23)或自己的道路(赛55:6-8)。他必须行善、行公正、爱仁慈、弃绝暴行和欺压的事;不然的话,就算他多多祷告、献祭、禁食、守节也没有意义,在上帝看来毫无价值。(赛1:10-19;58:3-7;耶18:11)
一个人要是真心回头,单有这个打算或口里说说是不够的,他还得“行事跟悔改的心相符”。(真心悔改的人必须有“新心和新的精神”。(结18:31)一个人的想法、动机、人生目标一旦改变,思想模式、性格特征和道德力量也会随之更新。人生方向改变后,他会穿上新品格,“这新品格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创造的,体现真实的正义和忠贞”。(弗4:17-24)他会摈弃一切不道德的事、贪婪、恶言恶语和暴行。(西3:5-10;对照何5:4-6)上帝的力量或智慧的灵必向愿意回头的人“涌出”,使他们能领悟上帝的话语。(箴1:23;另见提后2:25)
由此可见,衷诚悔过的心能发挥强大的力量,推动人真心真意地“回头”,改过自新。(徒3:19)耶稣劝老底嘉会众“要热心,也要悔改”,就是这个意思。(启3:19;另见启2:5;3:2,3)衷心悔改的人会显出热诚、敬畏、渴望,努力辩白和除掉污名。(林后7:10,11)不打算改正错误的人,不可能真心悔改。(参看结33:14,15;路19:8)
译做“新近改信的”(新世)或“初入教的”(和合)的希腊语词ne·oʹphy·tos(内奥菲托斯),字面意思是“新种的”或“刚长出来的”。(提前3:6)新近改信的人不应该受委任在会众里作监督,免得他“骄傲自大,就难逃魔鬼所要受的刑罚”。
基督徒要悔改弃绝“死的行为”,指的是什么行为?
希伯来书6:1,2指出,基督教的“初步教义”包括“悔改弃绝死的行为”,信靠上帝,还有关于浸礼、按手礼、死人复活和永远审判的道理。显然,“死的行为”(这个词组只出现过两次,另一次在来9:14)不单指各种导致死亡的恶行或肉体的行为(罗8:6;加6:8),也指一切在属灵意义上是死的、徒劳的、无益的行为。
一个人如果想靠自己的行为,不靠耶稣基督和他献出的赎价去确立正义,这就是“死的行为”。犹太宗教领袖和跟随他们的人只着眼于在形式上遵守摩西律法的条文,没有体现信心 这个重要的特质,因此他们的行为都是“死的”。(罗9:30-33;10:2-4)他们不但没有悔改,反而因耶稣基督的缘故而绊倒;耶稣是上帝任命的“领袖……让以色列人悔改,好叫罪得蒙宽恕”。(徒5:31-33;10:43;20:21)同样,基督实现了摩西律法以后,任何人如果把律法之约视为仍然生效,加以墨守,那也是“死的行为”。(加2:16)类似地,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如果不是出于爱上帝和爱人之心,那么本来有价值的事也成了“死的行为”。(林前13:1-3)再说,爱必须有“真诚的行动”来支持,这些行动是跟上帝通过圣经显示的旨意和标准一致的。(约一3:18;5:2,3;太7:21-23;15:6-9;来4:12)所有凭着耶稣基督的牺牲、怀着信心归向上帝的人都必须摆脱一切“死的行为”,完全弃绝。这样,他们才能有清白的良心。(来9:14)
按照上帝的安排,把整个人没入水中的浸礼象征悔改,只有耶稣的浸礼是跟悔改无关的。这个安排既适用于犹太人(律法之约仍然生效时,他们未能遵守律法),也适用于“回头”归向上帝的外邦人。(太3:11;徒2:38;10:45-48;13:23,24;19:4;见浸礼)
不肯悔改 以色列和犹大的国民没有真心悔改,结果被掳到异地,耶路撒冷也两度被摧毁,耶8:4-6;王下17:12-23;代下36:11-21;路19:41-44;太21:33-43;23:37,38)他们因为无心“悔改”,不想“回头”,所以即使听见了看见了,也没有增长知识和领悟力,他们的心仿佛被“帕子”遮蔽。(赛6:9,10;林后3:12-18;4:3,4)不忠的宗教领袖、先知和以先知自居的妇女都难辞其咎,他们助长歪风,令以色列人更执意作恶。(耶23:14;结13:17,22,23;太23:13,15)在基督教时代写下的预言表明,即使上帝再三责备,劝人悔改,大多数人都置若罔闻。圣经预告,有些人尽管因行恶而受苦,仍然不思悔改,越发硬起心来,变本加厉地亵渎上帝。他们看不出自己遭遇重重困难与祸患,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弃绝了上帝正义的标准。(启9:20,21;16:9,11)圣经说这些人“为自己积存上帝的愤怒,直到他降怒,使正义审判启露出来的日子”。(罗2:5)
整个民族最终更被上帝弃绝。他们纵然受责备受管教,还是不肯回头归向上帝,“仍旧走大众所走的路,如马直奔战场”。(不可能悔改 一个人确切认识真理以后,如果故意犯罪,离弃正道,就不可能悔改回头了,因为他辜负上帝的恩典,把上帝儿子的牺牲视作等闲,就等于加入了杀害耶稣的人的阵营,“亲自把上帝的儿子重新挂在柱上,公然羞辱他”。(来6:4-8;10:26-29)这样的罪是不可宽恕的。(可3:28,29)这些人“曾经确切认识正义的路,后来却转离了传给他们的神圣诫命,那倒不如没有确切认识过还好”。(彼后2:20-22)
既然亚当和夏娃起初身心完美,也清楚明白耶和华颁布的明确规定,可见他们犯罪完全是蓄意的,跟人性弱点或天生缺陷无关,罪无可恕。正因为这个缘故,他们犯罪后,上帝没有劝他们悔改回头。(创3:16-24)怂恿人反叛上帝的灵体的情况也一样,他和跟随他的邪灵都必遭受永远的毁灭。(创3:14,15;太25:41)犹大虽是不完美的人,但他曾经跟上帝的儿子耶稣亲密来往,后来却背信弃义;难怪耶稣说他是“灭亡之子”。(约17:12)另外,圣经也把叛道的“不法的人”称为“灭亡之子”。(帖后2:3;见基督的敌人;叛道;不法的人)同样,耶稣执掌王权审判万民时,所有被判定为“山羊”的人都不会受劝谕要悔改回头,他们必“永远被剪除”。(太25:33,41-46)
复活向人打开机会 耶稣对1世纪某些犹太城市的居民传道时,指出未来的审判日也跟他们有关。(太10:14,15;11:20-24)耶稣的话暗示,这些城市里至少有些人会复活。尽管这些人以往心态不正确,所以将来要悔改也许不容易,但上帝仍然让他们有机会显出谦卑悔改的心,通过基督“回头”归向真神。冥顽不灵、不肯悔改的人却必永远灭亡。(参看启20:11-15;见审判日)另外,耶稣在地上时,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执迷不悟,明明看见基督凭着上帝的灵去行异能神迹,却蓄意跟圣灵对抗。所有步他们后尘的人必不能逃避判决,必被丢到欣嫩谷去,不会有复活的希望。(太23:13,33;可3:22-30)
钉在柱上的罪犯 由于跟耶稣一同被钉在柱上的罪犯显出一定程度的信心,因此耶稣承诺,这个罪犯会在乐园里。(路23:39-43;见乐园)有人因此认为,耶稣这样说,就等于保证这个罪犯必得永生。可是,根据上文探讨过的一些经文,这样的理解并不正确。虽然这个罪犯承认自己被处死是罪有应得的,也看出耶稣是清白无辜的(路23:41),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个罪犯心里“喜爱正义、恨恶邪恶”。再说,他当时快要死去了,根本无法证明自己已经“回头”,“行事跟悔改的心相符”;而且他也没有受浸。(徒3:19;26:20)因此,看来这个罪犯复活后才有机会采取这几个步骤。(参看启20:12,13)
为什么说,完美的上帝也会感到“遗憾”?
希伯来语na·chamʹ(纳汉)译作“遗憾”时,大都是用来形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6:6,7说:“耶和华就因他在地上所造的人,又遗憾又痛心。”上帝看见人类罪大恶极,决定降洪水把他们从地上除灭。显然,这不是说上帝造人时出了什么差错, 所以感到遗憾,因为上帝“所做的完美无瑕”。(申32:4,5)遗憾的反面是满意或欢喜。上帝深感惋惜和遗憾,必定是因为看见自己所造的人竟然堕落到这个地步,令他不得不(为公平起见)把他们消灭,只保存了挪亚一家的性命。圣经说,上帝“绝不喜欢恶人死亡”。(结33:11)
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的《百科全书》说:“圣经说上帝后悔[‘纳汉’,意即‘感到遗憾’]的意思只可能是:在决定对某些人施恩还是降祸一事上,上帝改变了初衷,这种改变完全是由于这些人的行为态度有所改变。因此,用人能懂的措辞来表达,就说上帝后悔了。”(1894,第8卷,1042页)上帝的正义标准 始终如一、恒定不变。(玛3:6;雅1:17)无论何时何地,上帝都不会改变自己所定的标准,从不偏离,永不舍弃。然而,对于这些完美的标准以及上帝按这些标准所实行的旨意,世人的态度和反应却各有不同,有好有坏;好的令上帝高兴,坏的令上帝遗憾。他们的态度有时更会改变,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由于上帝不会改变自己的标准去迁就人,因此上帝有可能由高兴(因而赐福)变成遗憾(因而责罚),或者由遗憾变成高兴。由此可见,上帝无论作出什么决定或判决,都不是因一时兴起,是绝对公正、毫无瑕疵的。上帝绝不是一个喜怒无常、性情古怪的神。(结18:21-30;33:7-20)
一个陶匠起初也许想做某个样式的器皿,但后来“器皿在手中做坏了”,他就改变主意,用同一团泥土做别的器皿。(耶18:3,4)耶和华以陶匠为喻,显然不是 说他也像陶匠那样把器皿“做坏了”,而是说他有权 决定怎样对待人,有权按照人对他的正义和慈悲有什么反应,来决定怎样对待他们。(参看赛45:9;罗9:19-21)换言之,上帝既可以“改变主意,不把[他]打算降的灾祸”降下,也可以“改变主意,不把[他]原先应许的福”赐给某个民族,关键全在于这个民族对上帝发出的警告做出什么回应。(耶18:5-10)由此可见,耶和华之所以深感遗憾,不得不改变初衷,并不是因为这位伟大的“陶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好像“陶泥”的人“变了质”,行为态度有所改变。
一个人可以变质,一个国家也可以变质。事实上,从耶和华上帝曾因为他的仆人(比如离弃正道的扫罗王)的行为变坏而感到遗憾,足以说明上帝并没有注定任何人的未来。(见预知,预定)上帝对于扫罗踏上歧途感到遗憾,不等于说上帝立扫罗为王是个错误的决定,也不意味着上帝为此感到后悔。上帝之所以感到遗憾,是因为扫罗没有好好运用自由意志,没有珍惜上帝所赐的殊荣和机会,也因为扫罗的转变令上帝不得不改变对待他的方式。(撒上15:10,11,26)
撒母耳先知向扫罗宣告上帝的判决时,说:“以色列的至尊者决不说谎,也决不后悔,因为他跟世人不同,决不后悔。”(撒上15:28,29)世人常常不讲信用,轻诺寡信,随意违反协定。他们都是不完美的,常常判断错误,结果后悔莫及。上帝跟凡人可有天壤之别,他一诺千金,决不后悔。(诗132:11;赛45:23,24;55:10,11)
例如洪水过后,上帝跟“有血肉的生物”立约,无条件地保证他必不再用洪水去除灭地上的活物。(创9:8-17)上帝决不反悔,因此这个约无论如何也不会更改。类似地,上帝跟亚伯拉罕立约时,为了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向领受应许的人,更充分地证明他的旨意是不能更改的,就另外发誓为证”,上帝的应许和誓言都是“不能更改的,上帝在这两件事上也不可能说谎”。(来6:13-18)同样,上帝以誓言为凭,跟他的儿子耶稣立约,让他照麦基洗德的模式做祭司;圣经说:“耶和华发了誓,决不后悔”。(来7:20,21;诗110:4;另见罗11:29)
上帝跟人立约或提出应许时,也可能会订明对方必须符合的条件或要遵守的条款。上帝应许以色列人,只要 他们切实听从他的话,谨守他的约,就必成为上帝“特别拥有的产业”,成为“祭司的王国,圣洁的国族”。(出19:5,6)上帝一直信守这个承诺,但以色列人却一再毁约,背信弃义。(玛3:6,7;另见尼9:16-19,26-31)因此,上帝最终 废掉这个约,绝对公平公正。上帝的应许没有在以色列人身上实现,完全是他们咎由自取的。(太21:43;来8:7-9)
另一方面,假如犯过的人肯听劝戒,改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上帝也会因此“改变主意”,不执行某项惩罚。(申13:17;诗90:13)他们回头归向上帝,上帝就“回头”眷顾他们。(亚8:3;玛3:7)上帝为他们而高兴,不再“痛心”,他绝不想看见罪人死亡。(路15:10;结18:32)上帝尽管不会偏离自己的正义标准,却会向人伸出援手,劝谕人回头归向他。他仁慈地向人“招手”,通过他的代表劝人说:“请你们各人回头……免得我降祸给你们。”“我恨恶这种可憎之事,请你们不要行。”(赛65:1,2;耶25:5,6;44:4,5)另外,他显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让人有充分时间改过自新(尼9:30;另见启2:20-23),因为他“不愿有一个人被毁灭,只愿人人最终都悔改”。(彼后3:8,9;罗2:4,5)有时,上帝派他的使者执行任务时,也用异能神迹去证明他们确实是上帝差派的,好增强听者的信心。(徒9:32-35)不听劝戒、不肯悔改的人,他必施行管教,包括不再恩待和保护他们,让他们经受困苦、饥饿或仇敌的压迫。这样,他们也许会醒悟过来,对上帝心存敬畏,看出自己的价值观不正确,看出自己的行径实在愚昧。(代下33:10-13;尼9:28,29;摩4:6-11)
可是,上帝的耐性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上帝会感到“厌倦”,不再收回成命。他必执行惩罚,什么都不能叫他回心转意。(耶15:6,7;23:19,20;利26:14-33)到时,上帝不只是“打算”降祸(耶18:11;26:3-6)而已,他必实际降灾打击恶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他的决定了。(王下23:24-27;赛43:13;耶4:28;番3:8;启11:17,18)
上帝慈悲为怀,不但乐意宽恕真心悔改的人,还打开机会之门,让屡屡得罪他的人可以回头,得蒙宽恕,不愧是他的仆人的最佳典范。(太18:21,22;可3:28;路17:3,4;约一1:9;见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