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
(Rome)
本是意大利拉丁姆区的一个小城,后来成了圣经时代最强大的世界帝国的权力中心,今天是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长约1130公里,即700英里)中部西面的台伯河畔,离海约25公里(16英里)。
关于罗马由谁所建以及建于何时,传说很多,而且充满神话色彩。相传罗马是由罗马第一个国王罗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建的,但根据一些古墓和其他迹象显示,罗马在此以前很久已有人居住。
据称,罗马人的村庄最初分布于台伯河东的七座山丘上,最早的住区在帕拉蒂诺山。帕拉蒂诺山周围的六座山丘(从正北按顺时针方向)包括奎里纳莱山、维米纳莱山、埃斯奎利诺山、卡埃利安山、阿文蒂诺山、卡皮托利诺山。山与山之间的谷地本是沼泽,经排水后成为有用的土地,房子、广场和竞技场也就纷纷建起来了。据老普林尼在公元73年时所说,当日罗马的城墙约为21公里(13英里)长。后来,台伯河西的山区全被纳入罗马城的范围,其中包括目前梵蒂冈所在的40多公顷(100英亩)土地。据保守估计,尼禄日子那场大火发生以前,罗马城的人口有一百多万。
罗马的政治格局 许多世纪以来,罗马试验过各种各样的政治体制,有些是承袭别国的,有些是自己开创的。H.G.威尔斯在《袖珍世界历史》中说:“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开始称霸西方世界的罗马,许多方面都跟昔日在文明世界崛起的其他帝国不同。”(1943,149页)罗马的政治格局一直在变,形形色色的政体相继出现和消亡,包括族长联盟、王政时代、贵族专权、独裁统治、共和体制等。在各式共和体制中,元老院、执政官和三头同盟的权力分配都有所不同,阶级与党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不绝。在古罗马帝国后期,统治大权全集于罗马皇帝一身。跟世上的其他政府一样,罗马的政治史基本上离不开仇恨、妒忌、斗争与谋杀,可谓内有恶斗,外有战乱,阴谋诡计层出不穷。
罗马登上世界霸主宝座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然后一路扩张势力,终于控制了地中海一带,以至很远的地方。就这样,罗马由一个城市的名字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世界帝国的名称。
罗马皇帝(凯撒)统治期间,罗马国势最鼎盛,如日中天。第一个凯撒是尤利乌斯·凯撒,他在公元前46年被委任为独裁官,任期十年,不料在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接下来是三头共同执政的时期;经过连番恶斗,屋大维最后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统治者(公元前31-公元14)。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功称帝,封号“奥古斯都”,意即至尊者。奥古斯都在位期间,耶稣降世,当时是公元前2年。(路2:1-7)耶稣在地上传道时,提比略(公元14-37)继奥古斯都登上皇帝的宝座。(路3:1,2,21-23)接下来的皇帝有盖约(卡利古拉)(公元37-41)和克劳狄(公元41-54),克劳狄曾下令要犹太人离开罗马。(徒18:1,2)下一任凯撒是尼禄(公元54-68),保罗曾向他提出上诉。(徒25:11,12,21;见下册534页图片)
尼禄以后的罗马皇帝(公元1世纪)顺序列举如下:加尔巴(公元68-69);奥托和维特利乌斯(公元69);韦斯巴芗(公元69-79),耶路撒冷在他任内被摧毁;提图斯(公元79-81),他曾率领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图密善(公元81-96),据说约翰在他任内被放逐拔摩岛;内尔瓦(公元96-98);图拉真(公元98-117)。图拉真在位期间,罗马帝国的版图向四面八方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疆土从莱茵河直到北海、多瑙河、幼发拉底河、
尼罗河、非洲撒哈拉沙漠,西达大西洋。(见下册533页地图)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公元306-337),罗马帝国逐渐步入衰退。君士坦丁夺得政权以后,把首都迁到拜占廷(君士坦丁堡)。公元476年,罗马沦陷,日耳曼武士奥多亚塞成为意大利第一个“蛮族”国王。
罗马城生活面面观 奥古斯都为便于管理,把罗马城分为十四个区,每年用抽签方法选出行政官,各自管理一个区。城内设有七个消防队,每队照顾两个区。大约一万个称为禁卫军的特别部队,驻守在罗马城的东北边境外,专责保卫皇帝。另外还有三个“步兵大队”充当警察,维持罗马城内的治安。
有财有势的上层社会一般住在山上的大宅府第,他们的家仆奴隶可数以百计。平民百姓则挤在山下狭小的楼房里。这些几层高的建筑物数量很多,按照奥古斯都的规定,高度不能超过地面21米(70英尺)。这些建筑群之间的小巷弯弯曲曲,又脏又窄,人车熙攘,腐败行为猖獗,跟一般大城市没什么分别。
公元64年,历史上有名的大火就在这些贫民区发生,造成了极大的人命伤亡。塔西佗描述当时的可怖情景,说:“老老少少慌忙逃命,女人尖叫声不绝于耳。”(《编年史》,第15卷38章)罗马城十四个区中,只有四个没有被大火殃及。
罗马城几乎没有中产阶级,财富全落在少数人的手里。在保罗首次踏足罗马的日子,城内也许半数人口是奴隶,他们有的是战俘,有的是罪犯,有的是被父母卖到罗马的,这些奴隶全无权利可言。另一半人口虽不是奴隶,却十分穷困,大都靠政府周济过活。
罗马政府的策略是提供食物和娱乐,好安抚平民百姓,以免发生骚动。这就是一句带讽刺的话“面包与娱乐”的出处;意思是说,只要让贫苦大众吃喝玩乐,他们就什么都不管了。从公元前58年起,谷物和水大多由政府免费供应,这些水是当局用高架引水渠从远方引入城里的。另外,酒的价格也很低廉。谁爱看书,可以到图书馆。谁要娱乐消遣,可以到公共浴场、运动场、剧场和竞技场去。在剧场里,民众可以观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舞蹈和哑剧。在气势雄伟的圆形剧场和竞技场里,刺激的娱乐活动源源不绝,包括场面壮观的战车赛,以及人与兽作殊死搏斗的比赛。著名的古罗马大竞技场规模宏大,周围的看台可容纳十五多万人,入场观赛都是免费的。
这些巨额开销不用罗马人支付。从马其顿于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征服起,罗马公民就不用纳税了。政府的财源主要靠向行省抽重税,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太22:17-21)
外国的影响 就种族、语言、文化和观念而言,罗马都堪称为大熔炉。罗马的成文法典就是在古罗马的政治熔炉打造出来的,这套法典界定了政府、法庭和地方官的权力与权限,设定了比如公民权等保障人权的机制和法律。(徒25:16)罗马也把公民权授予住在同盟城市和帝国辖区内的人,让他们享有公民权所赋予的种种权益。(徒16:37-39;22:25,26)有些人生来就有罗马公民权,不然的话也可以用钱去买。(徒22:28)凭着这一切,罗马一步一步地把征服的地区罗马化,大大巩固了身为帝国主人的地位。
耸立于古罗马遗址的伟大建筑,清楚显示了其他国家的影响。今天,在这座恍如博物馆的城市里,游客不难看到罗马从希腊和其他国家吸取了多少灵感。所谓的罗马拱桥其实不是罗马人发明的,只是罗马人将已有的工程技术发扬光大而已。罗马在建筑学上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至很大程度得归功于古罗马人所用的一种原始混凝土,既可作为黏合砖块的水泥,也是加工石材的主要成分。
在共和体制的最后一百年间,罗马大兴土木,而后来的罗马皇帝也大力推动各种建筑工程。奥古斯都常常吹嘘说,他一手把罗马这座砖城变成了一座大理石城。当然,罗马大部分建筑物还是用砖石水泥建的,只是在表面铺上大理石而已。公元64年那场大火过后,罗马城曾第二次重建。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很多,包括古罗马广场、神庙、
宫殿、圆形剧场、浴场、高架引水渠、排污系统和各样古迹。现在保持得比较完整的计有大斗兽场,还有提图斯凯旋门,门上的浮雕刻画了耶路撒冷遭摧毁的情景。(见下册536页图片)另外,罗马人也在帝国境内修筑了很多道路和桥梁,因而闻名于世。随着外地人大量涌入,罗马人都抱怨说,罗马再不是罗马人的城了。这些移民被罗马城的魅力深深吸引,从四面八方而来,一并带来了种种手艺、习俗,传统和宗教。那个时候,尽管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国际语言却是希腊语(又称古希腊共同语);难怪使徒保罗给罗马会众的信也是用希腊语写的。至于文学和教育模式,希腊的影响也很明显。在罗马,男孩(有时也有一些女孩)接受的是雅典式的正规教育,要学希腊文学和修辞学等。付得起钱的人更会送儿子到雅典去,在那里的哲学学校读书。
宗教 另外,罗马也采纳了各种各样的异教信仰和习俗。历史家约翰·洛德说:“古罗马是迷信习俗的交汇处;在罗马帝国管辖的地区里,什么样的祭司和教徒都有。其中包括‘崇拜女神伊希斯的肤色黝黑的女信徒,她们打着铃鼓,摆出挑逗放荡的姿势;崇拜波斯神密特拉的信徒;被阉割的亚细亚人;女神西布莉的祭司,他们跳着狂野的舞步,发出刺耳的喊叫声;崇拜伟大女神狄安娜的信徒;蛮族俘虏举行条顿人祭司的宗教仪式;叙利亚人、犹太人和迦勒底人的占星术士;以及色萨利人的巫师。’”(《历史的灯塔》,1912,第3卷,366-367页)
罗马人受到这些异教以及荒淫纵欲的习俗所腐化,社会上正义与德行完全被弃若敝屣,平民
如是,贵族也如是。塔西佗提到的一个例子是皇帝克劳狄的妻子梅萨利纳,她出身上流社会,后来毒杀亲夫。(《编年史》第11卷1-34章)在罗马不同形式的崇拜中,对皇帝的崇拜最为触目。事实上,罗马皇帝都被奉为天神。对皇帝的崇拜在罗马各行省特别盛行,人民为皇帝建神庙,在庙里供奉他们,就像供奉神祇一样。(见下册536页图片)乔治·博茨福德在《罗马的历史》中说:“基督教被引入以前,对皇帝的崇拜一直是罗马宗教的主要动力。”关于罗马皇帝的地位,在小亚细亚发现的一段铭文这样说:“他是天父宙斯,是救世主,他实现众生的一切愿望,超过我们所想所求。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处处繁荣昌盛,人人和平幸福。”事实上,基督徒主要就是受到这些崇拜罗马皇帝的信徒所迫害的。博茨福德谈到基督徒,说:“基督徒不肯崇拜皇帝的守护神,这个立场被看作是对皇帝不敬,是叛逆的行为。”(1905,214-215,263页)
基督教传入罗马 公元33年五旬节那天,目睹圣灵倾浇下来的群众中,有些是“从罗马来旅居的人”,其中包括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人。毫无疑问,他们一部分人也在当天受浸的三千人之列。(徒2:1,10,41)这些新门徒回罗马后,想必十分热心传道,一个根基扎实的基督徒会众也因此在罗马成立;使徒保罗还说这群会众的信心“闻名全世界”。(罗1:7,8)塔西佗(《编年史》,第15卷44章)和苏埃托尼乌斯(《诸凯撒生平》,尼禄篇,第16章2段)都在著作中提到罗马的基督徒。
保罗在公元56年左右写了给罗马基督徒会众的信,并在三年后以囚犯身份踏足罗马。其实保罗早一点的时候已打算到罗马,当然也没想过以囚犯的身份去(徒19:21;罗1:15;15:22-24),尽管这样,他依然能彻底作见证,凡去见他的人,他都向他们传道。圣经说,保罗在两年间一直向人“传讲上帝的王国,教导主耶稣基督的事,大放胆量,没有什么阻碍”。(徒28:14-31)连皇帝的禁卫军也能听到王国的好消息。(腓1:12,13)这样,一如圣经预告,保罗确实在罗马彻底作了见证。(徒23:11)
保罗被囚在罗马的两年间写了一些书信,包括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大概在同一个时候,马可也在罗马写成马可福音。后来,保罗在大约公元61年写了希伯来书,当时也许是在他获释前或获释后不久。(来13:23,24)公元65年左右,保罗第二次被囚在罗马时写了提摩太后书,书中提到来探望他的奥尼色弗。(提后1:15-17)
保罗、路加、马可、提摩太和1世纪其他的基督徒都去过罗马(腓1:1;西4:10,14),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彼得曾踏足罗马。根据传统说法,彼得是在罗马殉道的。(见彼得前书、后书)
罗马城因极力迫害基督徒而恶名昭彰,在尼禄和图密善在位期间尤其如此。当时,基督徒主要因为两个理由受到迫害:(1)他们热心传道,要帮助人成为基督徒;(2)他们誓死不屈,不肯把上帝之物给凯撒,只把上帝之物还给上帝。(可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