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听比喻,也要明白意思
你们所有人要听我说,要明白意思。——马可福音7:14
1,2.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耶稣的话的意思?
有时,我们虽然听到别人说话,也注意到他们的语气,但是不明白对方的意思。要是这样,我们有没有听见可能不会有很大分别。(哥林多前书14:9)同样道理,虽然很多人听过耶稣讲话,也懂得耶稣所说的语言,但不是人人都明白耶稣的意思。要是不明白意思,就不能从耶稣的教导受益了。因此,耶稣对群众说:“你们所有人要听我说,要明白意思。”(马可福音7:14)
2 为什么很多人听不明白耶稣的话呢?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动机不正确,而且已经有了成见。谈到这样的人,耶稣说:“你们为了拘守传统,竟用取巧的手段来废弃上帝的诫命。”(马可福音7:9)其实,他们不想明白耶稣的意思,不想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他们虽然听见了耶稣说的话,但是听不进去。(请读马太福音13:13-15)我们呢?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虚心接受耶稣的教导?
接受耶稣的教导而获益
3.为什么耶稣的门徒能够明白他的话?
3 我们要向耶稣的谦卑门徒学习。谈到他们,耶稣说:“你们的眼睛多么有福,因为看得到;你们的耳朵多么有福,因为听得见。”(马太福音13:16)为什么门徒明白耶稣的话,其他人却不明白呢?原因有三个:第一,门徒不明白就会发问,并弄清楚耶稣的话的含意。(马太福音13:36;马可福音7:17)第二,门徒明白了基本的真理后,还希望了解更多。(请读马太福音13:11,12)第三,门徒希望在生活上运用耶稣所教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帮助别人。(马太福音13:51,52)
4.想明白耶稣说的比喻,就要留意哪三方面?
4 我们想明白耶稣的比喻,就要效法他的忠心门徒,留意以下三方面。第一,愿意花时间学习和沉思耶稣的话,查找参考资料加深理解,不懂就问。这样,我们就有知识。(箴言2:4,5)第二,要想想这些知识跟自己学过的道理有什么关系,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这样,我们就有悟性。(箴言2:2,3)第三,要将知识化作行动。这样,我们就有智慧。(箴言2:6,7)
5.请说说,知识、悟性和智慧,这三样有什么分别。
5 知识、悟性和智慧,这三样有什么分别?我们可以用以下事例来说明。请想想,你站在马路中间,一辆汽车正向你开过来。第一,由于有知识,你知道这是汽车。第二,由于有悟性,你明白继续站在马路中间,就一定会被撞倒。第三,由于有智慧,你迅速躲开。圣经说,“要保护实用的智慧”,这样,你就能保全性命。(箴言3:21,22;提摩太前书4:16)
6.查考耶稣说过的七个比喻时,我们会问哪四个问题?(参看 附栏)
6 这篇和下一篇课文会谈谈耶稣说过的七个比喻。讲解每个比喻时,我们会问以下问题:比喻有什么含意?(知识)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悟性)怎样用这些知识帮助自己和别人?(智慧)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芥籽的比喻
7.芥籽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7 请读马太福音13:31,32。芥籽的比喻有什么含意?芥籽代表上帝王国的信息,也代表传讲这个信息所产生的结果,那就是基督徒会众。“芥籽是一切种子中最小的”,意味着基督徒会众在公元33年成立时人数很少,不过几十年之后,人数迅速增长,出乎意料。(歌罗西书1:23)耶稣说“天上的飞鸟也来在枝子上栖息”。飞鸟是指正直人,他们在基督徒会众里找到灵粮、得着安舒和保护。(参看以西结书17:23)
8.耶稣为什么说芥籽的比喻?
8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耶稣 用芥籽惊人的生长做比喻,说明上帝的王国会怎样扩展,给人保护,无可阻挡。自从1914年以来,上帝在地上的组织有惊人的增长。(以赛亚书60:22)归附上帝组织的人在属灵方面受到保护。(箴言2:7;以赛亚书32:1,2)尽管仇敌不断阻挠,上帝在地上的组织却继续增长。(以赛亚书54:17)
9.(甲)我们从芥籽的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9 我们从芥籽的比喻学到什么?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例如在自己住的地区耶和华见证人很少,或者我们热心传道,却看不到什么成果。这时候,我们紧记上帝的王国能冲破一切障碍,就会有力量忍耐下去。举个例,埃德温·斯金纳弟兄在1926年来到印度时,当地只有很少耶和华见证人。起初,传道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困难重重。但是斯金纳弟兄继续传道,后来他看到上帝王国的信息冲破了巨大的障碍。现在,印度有超过3万7000个耶和华见证人经常传道,2013年共有10万8000人参加耶稣受难纪念聚会。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上帝在地上的组织有惊人的增长。1926年,赞比亚(尚比亚)的传道工作才刚刚起步。现在,该国已经有超过17万个传道员,共有76万3915人参加2013年的耶稣受难纪念聚会。换句话说,每18个赞比亚居民就有1个参加了这个聚会。当地的增长实在惊人!
酵的比喻
10.酵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10 请读马太福音13:33。酵的比喻有什么含意?这个比喻同样跟传讲上帝王国信息的成果有关。比喻中 的面团是指世上各国各族,发酵是指上帝王国的信息通过传道广泛传播。芥籽发芽生长是清楚可见的,但酵跟芥籽不同,酵的作用起初是不能察觉的,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11.耶稣为什么说了酵的比喻?
11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耶稣想说明,上帝王国的信息必定会广泛传播,而且发挥力量改变人心。今天,这个信息已经传遍四方,“直到地极”。(使徒行传1:8)不过,上帝王国信息的作用有时并不明显,起初甚至看不出来。虽然如此,这个信息的的确确发挥着作用,不但吸引很多人归附上帝,而且感化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品格。(罗马书12:2;以弗所书4:22,23)
12,13.请举例说明,上帝王国的信息怎样广为流传,就像比喻中的面团发酵一样。
12 传道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看到。举个例,早在1982年,当时仍在巴西分部办事处服务的一对夫妇弗朗兹和玛吉特到一个小乡镇传道。最初跟他们学习圣经的人,包括一个妇人和她的四个儿女。妇人的大儿子当年只有12岁,而且十分害羞。弗朗兹和玛吉特来跟他们研读圣经时,他时常躲起来。后来,这对夫妇被派到别的岗位服务,不能继续教他们了。25年后,弗朗兹和玛吉特再次回到这个小乡镇。他们看见什么呢?当地已经成立了一群会众,有69个传道员,当中13个是正规先驱,并有一个新的王国聚会所。那个害羞的男孩呢?他现在是这群会众的长老团统筹者!这不是像酵的比喻所说的一样吗?上帝王国的信息发挥作用,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看到这一切,弗朗兹和玛吉特感到十分鼓舞。
13 在某些国家,传道工作受法律限制。虽然如此,上帝王国的信息却一直在这些国家发挥无形的力量感化人。尽管我们不完全知道上帝王国的信息怎样传播,但传道工作的成果常常令人惊喜。就以古巴为例,上帝王国的信息在1910年传到该国。罗素弟兄也在1913年探访过当地的基督徒。不过,传道工作起初进展得十分缓慢。现在呢?现在,古巴有9万6000多个传道员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有22万9726人参加2013年的耶稣受难纪念聚会。换句话说,每48个古巴居民,就有1个参加了这个聚会。在某些国家里,尽管传道工作没受法律禁止,但也不容易进行。虽然如此,上帝王国的信息也可以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 *(传道书8:7;11:5)
14,15.(甲)我们从酵的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14 我们从酵的比喻学到什么?我们知道世上还有很多人没听过上帝 王国的信息,但沉思酵的比喻,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不用过度担心,因为耶和华正在控制全局。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圣经说:“你在早晨就要撒种,不到晚上不可歇手;因为你不知道哪里有成果,或是这里,或是那里,或是两处都好。”(传道书11:6)此外,我们也应该常常为传道工作祷告,特别是在受限制国家的传道工作,求耶和华赐福。(以弗所书6:18-20)
15 如果目前我们看不到工作成果,也不用灰心。千万不要以为“这日的事微不足道”。(撒迦利亚书4:10)工作成果最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所期望的。(诗篇40:5;撒迦利亚书4:7)
商旅和隐藏的珍宝的比喻
16.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有什么含意?
16 请读马太福音13:44-46。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有什么含意?在耶稣的日子,有些商旅为了得到最优质的珍珠,不惜千里迢迢去印度洋。比喻中的商旅是指一些虔诚的人。为了满足属灵需要,他们甘愿付出很大的努力。“一颗贵重的珍珠”就是指宝贵的上帝王国真理。商旅知道这颗珍珠价值非凡,于是“马上”卖掉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珍珠。另外,耶稣也说有人发现了藏在野地里的珍宝。这个人跟商旅不同,他没有特意寻找珍宝。不过,他跟商旅一样,为了得到珍宝而甘愿卖掉一切所有。
17.耶稣为什么说了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
17 耶稣为什么说这两个比喻?耶稣想说明,人会通过不同途径得到圣经真理。有些人曾经付出很大努力,四处寻找。有些人没有寻找,就有机会认识真理,也许是别人告诉他们的。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真理,他们都看出真理价值非凡,而且为了持守真理,甘心作出很大的牺牲。
18.(甲)我们从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两个比喻学到什么?
18 我们从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学到什么?(马太福音6:19-21)请认真地想想:我的态度跟这两个人一样吗?我像他们那样珍视真理吗?为了持守真理,我愿意作出牺牲吗?我会不会为了日常事务或其他事而分心呢?(马太福音6:22-24,33;路加福音5:27,28;腓立比书3:8)我们找到真理,内心的喜乐越大,就越渴望以真理为生活的重心。
19.下一篇课文会谈谈什么?
19 我们要留意耶稣的比喻,也要明白这些比喻的含意。此外,还要在生活中将学到的道理用出来。下一篇课文会谈谈另外三个比喻,看看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 以下国家曾有类似的经历:阿根廷(2001《年鉴》186页);东德(1999《年鉴》83页);巴布亚新几内亚(2005《年鉴》63页)和鲁滨逊·克鲁索岛(《守望台》2000年6月15日刊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