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埃蘭

埃蘭

(Elam)

1.閃的五個兒子之一,閃的子孫各有自己的「家族、語言、土地、國家」。(創10:22,31;代上1:17)聖經沒有明確提到埃蘭眾子的名字。埃蘭這個名字既指美索不達米亞東南邊界的一個民族,也指當地的一個區域。

埃蘭這個歷史名稱所指的地區,位於現今伊朗西南部的胡齊斯坦省。這個地區包括底格里斯河下游河谷東邊的肥沃平原,由卡倫河和卡爾黑河灌溉,看來還延伸到毗鄰平原北面和東面邊界的山區,不過這兩個邊界的位置很不明確。人們認為,山區裡曾有一個叫做安申的地區。據古代銘文記載,安申很早以前就是埃蘭的一部分。埃蘭位於肥沃新月地帶東部盡頭,可說處於邊緣地帶,是其中一個主要由閃族人統治的地區,居民多半是閃族人,也是閃族人跟其他種族相遇或融合的地區之一。這些種族是挪亞另外兩個兒子的後代,主要來自雅弗家族。

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把埃蘭稱為「埃蘭圖」,古典希臘語作家則把這個地方稱為「埃利邁斯」,有時也稱為「書西阿納」,這個稱呼源自一度是埃蘭首都的書珊城。在波斯帝國治下,書珊城是一座王城。(尼1:1;斯1:2)通往東南方及上到伊朗高原的貿易路線都經過這城。亞述和巴比倫的統治者為了控制這些貿易路線,經常侵犯埃蘭。

語言 一般參考書提到埃蘭時都聲稱,創世記的執筆者把埃蘭列為閃的後代,只是基於政治或地理因素,因為埃蘭人並不是閃族人。這個觀點的根據是,埃蘭人的語言不屬於閃語族。然而研究顯示,最早在稱為埃蘭的地區發現的銘文,「僅是一連串草草記在泥板上的圖像,每個圖像旁邊標示數字。這些數字是一套由筆畫、圓形和半圓形組成的簡單符號……銘文的內容純粹是關於經濟或行政的。」(《閃族文字》,G.R.德賴弗著,倫敦,1976,2-3頁)這些銘文被稱為「埃蘭語」的理由只有一個:銘文是在埃蘭境內 發現的。

因此,主張埃蘭人不屬於閃族的論據,主要來自較後期的楔形文字銘文(人們認為這些銘文是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文物),以及比索通紀念碑上幾篇內容相同,但分別以古波斯語、阿卡德語和「埃蘭語」寫成的銘文(公元前6世紀的文物)。人們認為,其中一些楔形文字銘文由埃蘭人寫成,用的是一種黏著型語言(把不同詞根組合起來形成複合詞的語言,有別於屈折語)。語文學家至今仍無法確定這種「埃蘭語」跟任何已知語言的關係。

考慮上述資料時,我們不該忘記埃蘭的後代最終聚居的地區,很可能早就有其他民族住在那裡,甚至跟埃蘭人同時住在一起,就像早期非閃族的蘇美爾人住在巴比倫地區那樣。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1959,第8卷,118頁)說:「[稱為埃蘭的]整個地區住著許多不同的部落族群,當中大多數人說黏著型語言,但住在西部地區的是閃族人。」(楷體本書所排;見上冊329頁地圖附表

單憑在埃蘭地區發現的楔形文字銘文並不能證明,真正的埃蘭人本來不是閃族人。從很多古代民族的事例可以看出這一點。由於受外族人統治或影響,這些民族採納了母語之外的語言。另外,古代有些民族在商業活動和國際往還方面同時使用母語和另一種語言,比如阿拉米語成為很多民族的通用語。卡拉泰佩的「赫梯人」所寫的銘文(看來寫於公元前8世紀)用了兩種語言,一種是「赫梯語」象形文字,另一種是古腓尼基語。在波斯的王城波斯波利斯,人們發現約三萬塊於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間寫成的泥板。雖然泥板上的銘文主要是用稱為「埃蘭語」的語言寫的,但沒有人把波斯波利斯稱為埃蘭人的城。

還有其他證據表明,說創世記第10章列出的國族完全按地理位置而不按家系劃分,是不明智的。這些證據來自為埃蘭王製作的雕像。考古學家鑑定,這些雕像的年代可追溯至薩爾貢一世的日子(據估計他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第三個千年末葉)。雕像不僅反映出典型的阿卡德人(閃族 的亞述-巴比倫人)形象,而且還刻了阿卡德語的銘文。(《圖解聖經辭典》,J.D.道格拉斯編,1980,第1卷,433頁)

歷史 聖經第一次提到埃蘭這個國家,是在關於亞伯拉罕(公元前2018-前1843)時代的記載裡。當時,在死海地區,「埃蘭王」基度勞瑪跟同盟的王攻打幾個迦南王的聯軍。(創14:1-3)聖經的記載表明,基度勞瑪是同盟列王的領袖,對迦南列王有宗主權,出兵是要懲罰他們。(創14:4-17)這次出征的來回路程可能長達3200公里(2000英里)。即使對那時美索不達米亞的列王來說,這麼長的行軍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世俗歷史證實,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初葉,埃蘭人一度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佔統治地位。一個名叫庫杜·馬布克的埃蘭官員成功佔領重要城邑拉爾薩(位於吾珥北面,幼發拉底河岸邊),並任命兒子瓦拉德·西恩做當地的王。值得留意的是,瓦拉德·西恩和里姆·西恩(瓦拉德·西恩的兄弟,後來接續他作王)都是閃族名字,這進一步證實埃蘭跟閃族有關。

埃蘭人在這段時期擁有的巴比倫地區霸主地位,被漢穆拉比推翻和中斷了。直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初葉,埃蘭才征服巴比倫,再次控制這個地區達幾個世紀。人們認為,刻著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的石柱就是在這段時期給人從巴比倫地區帶到書珊,也就是現代考古學家發現石柱的地方。

後來,尼布甲尼撒一世(不是幾個世紀後毀滅耶路撒冷的尼布甲尼撒)使埃蘭再次淪為附庸,但此後埃蘭仍然經常參與亞述和巴比倫的權力鬥爭,直到亞述皇帝西拿基立和亞述巴尼拔(亞斯那巴)最終擊敗埃蘭軍隊,把一些埃蘭人遷到撒馬利亞各城。(拉4:8-10)另外,有些被擄的以色列人給帶到埃蘭。(賽11:11)亞述皇帝的銘文生動地描述了征服埃蘭的那場戰事。

亞述帝國沒落以後,埃蘭看來受雅弗人(雅利安人)統治。人們認為,幾個世紀之前,米底亞人和波斯人就已經擴張到伊朗高原一帶。米底亞人在基亞克薩里斯率領下,跟巴比倫人聯手攻下了亞述首都尼尼微。但以理書8:2看來顯示,從此埃蘭就成為巴比倫的一個省。無論亞述帝國的瓦解對埃蘭有什麼直接影響,有一點是明顯的:波斯人成功得到埃蘭一個名叫安申的地區,因為波斯王泰斯佩斯、居魯士一世、岡比西斯、居魯士二世都被稱為「安申王」。有些人認為,波斯人征服安申一事,應驗了耶利米論到埃蘭的預言(耶49:34-39),但多數學者認為,早在耶利米於公元前617年左右發出預言之前很多年,泰斯佩斯就已經征服安申了。

以賽亞書22:4-6預告,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會包括埃蘭的弓箭手。以賽亞還預告,埃蘭人會跟米底亞人聯手搶奪巴比倫(公元前539)。那時米底亞人受「安申王」波斯人居魯士二世統治。(賽21:2)因此,在以色列人獲釋的事上,埃蘭人也出過一分力。但由於埃蘭曾在不同時期跟上帝子民的仇敵結盟,所以到了指定的時候,上帝就迫使埃蘭跟其他國族一起喝他的烈怒之酒,下到墳墓裡去。(耶25:17,25-29;結32:24

公元33年五旬節,有幾千人聽見耶穌的門徒傳講信息,當中有些是埃蘭人。他們聽見門徒用當時埃蘭地區所用的語言說話。(徒2:8,9)不過,正如耶利米書49:34-39預告,埃蘭已不成一國一族,從此不復存在了。

2.可拉人米施利米雅的兒子,屬利未部族,於大衛在位期間做守門人。(代上25:1;26:1-3

3.沙沙克的一個兒子,便雅憫部族的一個族長。(代上8:24,25,28

4.以色列一個家族的祖先,他的子孫中有1254人跟隨所羅巴伯從巴比倫返回故土。(拉2:1,2,7;尼7:12)後來又有71個男丁隨同以斯拉回鄉。(拉8:7)在同意遣走外邦妻子的人中,有些是埃蘭的子孫。(拉10:19,26)在尼希米的日子,埃蘭家族的一個代表在契約上蓋印。(尼10:1,14

5.聖經稱這人為「另一個埃蘭」,也是一個家族首領。他的子孫中同樣有1254人跟隨所羅巴伯返回猶大。(拉2:31;尼7:34

6.一個利未人,尼希米為耶路撒冷的城牆舉行落成禮時他也在場。(尼12: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