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魯士
(Cyrus)
波斯帝國的開國君王,曾征服巴比倫。歷史家稱他為「居魯士大帝」,好跟他祖父居魯士一世加以區分。
居魯士征服巴比倫帝國之後,一份稱為居魯士圓柱的楔形文字記述了他的話:「我,居魯士,是世界之王,偉大的王,合法的王。我是巴比倫王,蘇美爾和阿卡得王,(地的)四極之王。我是岡比西斯之子,偉大的王,是安申王,居魯士[一世]之孫……泰斯佩斯的子孫……出自一直(行使)王權的家族。」(《古代近東文獻》,J.普里查德編,1974,316頁)文獻顯示,居魯士出自安申王族。安申是一座城或一個地區,具體位置不能確定,但一般認為在埃蘭的東邊。安申列王統治的時期叫做阿契美尼德王朝,名稱源自泰斯佩斯的父親阿契美尼斯。
居魯士二世的早期歷史不甚清楚,相關的資料主要來自希羅多德(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家)和色諾芬(比希羅多德大約遲半個世紀的另一個希臘作家)的記載,而這些記載充滿了傳奇色彩。不過,希羅多德和色諾芬都表示,居魯士是波斯統治者岡比西斯和妻子芒達妮所生的兒子,芒達妮是米底亞王阿斯提亞格斯的女兒。(《希羅多德》,第1卷,107-108節;色諾芬的《居魯士的教育》,第1卷,2章,1段)同時代的另一個希臘歷史家克特西亞斯不同意居魯士有米底亞血統的說法,他認為居魯士娶了阿斯提亞格斯的女兒亞美蒂斯,成為阿斯提亞格斯的女婿。
居魯士接續父親岡比西斯一世作安申王,當時安申受宗主國米底亞王阿斯提亞格斯統治。狄奧多羅斯(公元前1世紀)指出,居魯士在位的時期始於第55個「奧林匹德」的頭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60/559年。希羅多德記述,居魯士反抗米底亞的統治。由於阿斯提亞格斯的軍隊叛變,居魯士輕易戰勝了米底亞人,順利攻取米底亞首都埃克巴坦那。據《拿波尼度編年史》記載,阿斯提亞吉(阿斯提亞格斯)王「召集軍隊,前去迎敵,要跟安申王居魯士[交戰]。阿斯提亞吉的軍隊反叛他,把他用腳鐐鎖上,[交給]居魯士」。(《古代近東文獻》,305頁)居魯士贏得米底亞人的效忠,從此米底亞人和波斯人就在他領導下並肩作戰。在接著的幾年,居魯士繼續征戰,控制了米底亞帝國的西部,直逼小亞細亞哈利斯河的呂底亞王國的東部邊界。
接著,居魯士擊敗富裕的呂底亞王克羅伊斯,攻佔了薩迪斯。然後,他征服伊奧尼亞各城,把整個小亞細亞納入波斯帝國的版圖。就這樣,僅在數年內,居魯士已實力雄厚,足以跟勁敵巴比倫及其君王拿波尼度一比高下。
征服巴比倫 居魯士已準備就緒,要跟強大的巴比倫正面交鋒。從這時起,他在應驗聖經預言賽44:26-45:7)這個預言發出的時間,比居魯士崛起要早一個半世紀,而猶大地淪為荒涼一事也顯然在居魯士出生之前發生。耶和華早在那時就已宣告,居魯士必成為他的「牧人」,為他的子民猶太人打開出路。(賽44:28;另見羅4:17)居魯士預先受上帝任命,因此可說是被耶和華「膏立」(源自希伯來語ma·shiʹach馬希阿[彌賽亞]的一個詞形,以及希臘語khri·stosʹ克里斯托斯[基督])。(賽45:1)上帝很早以前就「指名召」他(賽45:4),這並不是指上帝在居魯士出生時給他起名,而是指耶和華預先知道一個叫居魯士的人會出現,耶和華呼召的就是叫這個名字的人,而不是某個無名氏。
方面就擔當重要角色。以賽亞受上帝啟示,預告耶路撒冷和其中的聖殿必重建,並指名提到波斯王居魯士將受耶和華上帝任用,去推翻巴比倫,並釋放被擄的猶太人。(因此,雖然居魯士王(很可能是個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的異教徒)對於被揀選一事毫不知情,耶和華上帝卻在比喻的意義上「握著他的右手」,意即指引他或加強他的力量。上帝裝備他,為他開路,掃除障礙,使他能成就上帝的旨意,就是征服巴比倫。(賽45:1,2,5)全能的上帝「從起初就指明末後的事,在古時就說出未來的事」,他左右世事的發展,好徹底執行自己的旨意。他從「東方」召來居魯士,「東方」就是指波斯(位於巴比倫的東面),居魯士所愛的首都帕薩加第就建在那裡。居魯士必像行動迅捷的「鷙鳥」一樣,飛撲突襲巴比倫。(賽46:10,11)值得留意的是,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1910,第10卷,454頁)指出:「波斯人的長矛矛頭末端都有鷹的標誌。他們崇拜太陽神,軍旗上都有太陽的圖案,軍旗……由軍中最勇敢的士兵畢恭畢敬地護衛著。」
居魯士怎樣把幼發拉底河的河水改道?
聖經的預言指出居魯士征服巴比倫的過程:巴比倫的河流必乾涸,城門必敞開,城會遭突襲,巴比倫的士兵無力抵抗。(賽44:27;45:1,2;耶50:35-38;51:30-32)希羅多德描述,又深又寬的護城河圍繞巴比倫,幼發拉底河穿城而過,把城一分為二,沿幼發拉底河而建的內層城牆安裝了許多銅門,通往城內。希羅多德在著作中說(第1卷,191-192節),居魯士圍城期間,「挖了一條水道,把河水引到湖裡[一個人工湖,據稱是早先尼托克里斯王后開鑿的],當時湖還是個沼澤。這樣他使河道裡的水越來越淺,直到能涉水而過。當幼發拉底河的水位降至大腿中部,駐紮在河邊的波斯軍兵就從河道走過去,攻入巴比倫。假如巴比倫人預先知道居魯士的策略,必會嚴陣以待,不容波斯人攻進城中;他們必會關上河邊的所有城門,然後登上沿岸的城牆,把敵軍一舉殲滅。但事實是,波斯人出其不意地襲擊他們。此外,由於巴比倫城的面積非常廣闊(城裡的居民這樣說),所以住在城外圍的人被制伏時,住在城中間的人還一無所知,他們一直在跳舞作樂,慶祝節日……到他們發現大敵當前,卻為時已晚了。[參看但5:1-4,30;耶50:24;51:31,32]這樣,巴比倫首次被人破城而入」。
色諾芬的記載除一些細節外,跟希羅多德的記載大致相同。色諾芬記述,居魯士認為強攻巴比倫高大的城牆幾乎是不可能的;他接著記述,居魯士包圍巴比倫城,把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引到壕溝裡,並趁城裡的人歡慶節日,派遣軍隊走過河床,越過城牆。軍隊在古巴魯和加達塔斯率領下把守衛打個措手不及,然後從王宮的大門直搗城內。一夜之間,「城被攻陷,君王被殺」。翌日早上,駐守在各城堡的巴比倫士兵也投降了。(《居魯士的教育》,第7卷,5章,33段;另見耶51:30)
關於居魯士征服巴比倫的過程,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引述巴比倫祭司貝羅索斯(公元前3世紀)說:「[拿波尼度]在位第十七年,居魯士率領大軍從波斯出征。他征服帝國的其餘地方後,就向巴比倫尼亞進發。拿波尼度得知他日益逼近,就率軍迎擊,卻敗下陣來。拿波尼度帶著幾個隨從逃到博爾西帕鎮[巴比倫的姊妹城]躲起來。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後,下令夷平外層城牆,因為城牆伯沙撒)
叫人不寒而慄,望而生畏。接著,他前往博爾西帕圍剿拿波尼度,拿波尼度沒等居魯士圍城就投降了。居魯士寬待他,打發他離開巴比倫尼亞,把他流放到卡曼尼亞。拿波尼度在那裡度過餘生,並死在那裡。」(《駁斥阿比安》,第1卷150-153節[20段])這個記載跟其他記載最大的分別是關於拿波尼度的行動,以及關於居魯士怎樣待他。不過,這個記載跟聖經一致,聖經指出巴比倫陷落當晚,被殺的君王是伯沙撒而不是拿波尼度。(見考古學家發現的楔形文字泥板,雖然沒有詳述巴比倫被征服的經過,卻證實巴比倫是突然被居魯士攻陷的。據《拿波尼度編年史》記載,拿波尼度在位最後一年(公元前539年,已獲證實)提斯利月(9月-10月之間),居魯士在俄庇斯襲擊巴比倫軍隊,擊敗他們。這部編年史接著記述:「十四日,西巴爾不戰而降。拿波尼度出逃。十六日,古提恩的總督古巴魯(烏巴魯)連同居魯士的軍隊不經一戰就進入巴比倫。其後,拿波尼度返回巴比倫時被捕……亞拉沙姆努月[馬赫斯汪月(10月-11月之間)]三日,居魯士進入巴比倫。」(《古代近東文獻》,306頁)根據這篇銘文,巴比倫陷落的日期可以確定是公元前539年提斯利月十六日,居魯士在17天後進入巴比倫,即馬赫斯汪月三日。
雅利安人開始稱霸世界 居魯士戰勝巴比倫之後,閃米特人稱霸美索不達米亞和中東的時代就結束了,雅利安人開始稱霸世界。居魯士圓柱是一份楔形文字文獻,歷史家認為這份記錄在巴比倫寫成並面世。這份文獻充滿宗教色彩,記述居魯士把勝利歸功於巴比倫的主神馬爾杜克,說:「他[馬爾杜克]巡視並細察所有國家,尋找一個願意領他……(參加一年一度的遊行)的正義領袖。(然後),他說出安申王居魯士的名字,宣布他(字面意思是:念出[他的]名字)將成為全世界的領袖……偉大的主馬爾杜克保護他的人民或崇拜者,他看到他的(即居魯士的)好行為和正直的思想(字面意思是:心),就很高興,(於是)吩咐他進軍他的城巴比倫。他使他踏上通往巴比倫的大路,像真朋友一樣在他身邊。他的軍隊遍布大地,人數像河水一樣無法計量,他們踏著輕快的腳步前進,武器都收藏起來。他讓他不經一戰就進入他的城巴比倫,這樣巴比倫就不必經歷戰禍。」(《古代近東文獻》,315頁)
關於巴比倫傾覆的記述,居魯士圓柱跟聖經為何不同?
居魯士圓柱把巴比倫陷落歸功於異教的神明,但聖經表明,居魯士下旨容許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時承認:「天上的上帝耶和華把地上的萬國都賜給了我,又指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聖殿。」(拉1:1,2)居魯士這樣說當然不是指他歸信了猶太教,而僅是指他知道聖經預告過他的戰績。既然但以理在巴比倫傾覆前後,都曾身居高位(但5:29;6:1-3,28),那麼,認為居魯士對耶和華的先知所記錄和作出的預告(包括以賽亞指名提到他一事)一無所知的看法,是極不合理的事。至於前面引述的居魯士圓柱,學者都承認,除了居魯士之外,可能還有其他人參與編寫這份楔形文字文獻。歐內斯特·賴特在《聖經考古學》(1962,203頁)一書說,「是王或有關部門擬定這份文獻的」(請比較大流士王的類似事例,載於但6:6-9)。埃米爾·克雷林教授(《蘭德·麥克納利聖經地圖集》,1966,328頁)說居魯士圓柱是「由巴比倫祭司編寫的宣傳作品」。這份文獻說不定真的是在巴比倫祭司影響下寫成的(《古代近東文獻》,315頁,腳注1),目的是要為馬爾杜克(也叫彼勒)和巴比倫的其他神祇開脫,因為這些神祇全都無力解救巴比倫城擺脫厄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文獻甚至將耶和華的作為歸功於馬爾杜克。(參看賽46:1,2;47:11-15)
居魯士頒令讓猶太俘虜返鄉 居魯士頒布詔書,讓被擄的猶太人得自由。這樣,他就成為耶和華「膏立」的牧人,完成上帝授予他的使命。(代下36:22,23;拉1:1-4)詔書是在「波斯王居魯士 元年」發出的,這是指他開始在被征服的巴比倫作王的第一年。但以理書9:1提到「大流士……第一年」,這可能是指從巴比倫傾覆到「居魯士元年」之間的時期。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麼執筆者可能認為居魯士元年始於公元前538年底。不過,假如大流士是以總督的身份統治巴比倫,意味著跟居魯士同時統治的話,那麼按巴比倫的傳統說法,居魯士第一個在位年 就是從公元前538年尼散月到公元前537年尼散月。
根據聖經的記載,居魯士為釋放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而下的詔書,可能是在公元前538年末或公元前537年初發出的。這樣,被擄的猶太人就有足夠的時間準備行裝,離開巴比倫,踏上前往猶大和耶路撒冷的遙遠路途(根據拉7:9,全程可能要花大約四個月的時間),公元前537年「聖曆七月」(提斯利月),猶太人就「在自己的城裡」定居下來。(拉3:1,6)這樣,聖經關於猶大荒涼70年的預言到此結束。這個時期始於公元前607年的同一個月,即提斯利月。(王下25:22-26;代下36:20,21)
居魯士跟早先惡待猶太人的異教君王截然不同,他樂意向猶太人伸出援手。居魯士還把尼布甲尼撒二世從聖殿掠奪到巴比倫的珍貴器皿都歸還猶太人,並且頒下王諭,允許他們從黎巴嫩進口雪松木,又從王家撥款支付建造聖殿的費用。(拉1:7-11;3:7;6:3-5)據居魯士圓柱記載(見下冊332頁圖片),這位波斯王對國內那些被征服的各民族,一般都採用寬厚的懷柔政策。圓柱上的銘文記述了他的話:「底格里斯河那邊的聖城[前面提到這些城的名字],其中的聖所已經荒涼了很長時間,我把(以前)住在那裡的偶像歸還那些城,並為這些偶像建造永久的居所。我(又)召集城裡(以前)的居民,把他們的住所歸還(他們)。」(《古代近東文獻》,316頁)
除了以斯拉記1:1-4引述的詔書,聖經還提到居魯士的另一份文件,是存放在米底亞省埃克巴坦那的檔案室裡的一份「記錄」。波斯人大流士統治期間,這份文件於那裡被人發現。(拉5:13-17;6:1-5)關於第二份文件,歐內斯特·賴特教授說:「[文件]很明確地叫做dikrona迪克龍阿,這是阿拉米語的官方用語,意思是備忘錄,記錄已被執行的王諭或官員的口諭。這樣的文件從不向外公布,只會給特定的官員檢視,然後就存放在政府的檔案室裡。」(《聖經考古學》,203頁)
居魯士去世及預言意義 據說,居魯士於公元前530年在一場戰役中陣亡,但具體細節不甚清楚。他去世之前,兒子岡比西斯二世看來已跟他共同執政。居魯士死後,岡比西斯二世就登上波斯王位,成為全國惟一的君王。
啟示錄預告象徵性的大巴比倫必突然傾覆,這個預言在好些重要方面都跟居魯士征服實際的巴比倫城很相似。(請將啟16:12;18:7,8跟賽44:27,28;47:8,9比較)象徵性的大巴比倫傾覆之後,啟示錄隨即描述一個率領大軍的君王。這個君王不是地上的任何君王,而是天上的「上帝的話語」,即耶和華手下真正的受膏牧人耶穌基督。(啟19:1-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