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貢
(Sargon)〔源自阿卡德語,意思是:王是合法的〕
亞述王,繼撒縵以色五世之後作王。歷史家稱他為薩爾貢二世。在他之前有個王叫薩爾貢一世,但不是亞述王而是巴比倫王。
薩爾貢這個名字在聖經裡只出現過一次。(賽20:1)19世紀初,批評家常常質疑聖經中關於薩爾貢的記載,認為沒有什麼歷史價值。然而,到了1843年,考古學家在豪爾薩巴德發現了薩爾貢王宮的廢墟,以及皇家編年史的銘文。(見上冊955,960頁圖片)
薩爾貢在他的編年史中聲稱:「我包圍並攻取了撒馬利亞。」(《古代近東文獻》,詹姆斯·普里查德編,1974,284頁)不過,這看來只是薩爾貢本人或逢迎他的人所說的浮誇之言,把前王的功勞記在新王名下。一部比較中肯的巴比倫編年史說,是撒縵以色五世「洗劫了撒馬利亞」。(《亞述與巴比倫的編年史》,A.K.格雷森,1975,73頁)聖經的列王紀下18:9,10簡單地說,撒縵以色「圍攻」撒馬利亞,後來,「城陷落了」。再看列王紀下17:1-6,記載說亞述王撒縵以色強迫撒馬利亞王何細亞進貢,後來「亞述王攻陷了撒馬利亞」。
從薩爾貢的銘文可以看出,人全盤接受古代的世俗歷史,甚至認為這些記載的價值跟聖經的價值相當,是多麼的不明智。薩爾貢登上王位後,
巴比倫人在米羅達巴拉但的領導下反叛亞述,並得到埃蘭的支持。薩爾貢在德爾跟巴比倫人交戰,但顯然未能平定叛亂。薩爾貢在銘文中聲稱自己大獲全勝,但《巴比倫編年史》卻說埃蘭人打敗了亞述人,米羅達巴拉但在一篇文獻也誇耀自己「推翻了亞述主子的統治,摧毀了他們的武器」。《古代的伊拉克》一書指出:「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是:在尼姆魯德發現的米羅達巴拉但的銘文,是薩爾貢從烏魯克帶到那裡去的。……在那城,他把自己的銘文刻在泥製的圓柱上,取代米羅達巴拉但的銘文。當然,銘文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版本。這表明政治宣傳和『冷戰』手段並非我們這個時代的專利。」(G.魯著,1964,258頁)有一次,薩爾貢在奧龍特斯河邊的甲加,跟哈馬王、大馬士革王和他們的盟軍交戰,成功地打敗了他們。列王紀下17:24,30記述,「亞述王」把外族人安置在撒馬利亞各城,代替被擄的以色列人,這些外族人包括哈馬人。
根據薩爾貢的記載,他在位第五年率兵攻打迦基米施,佔領這城。迦基米施位於幼發拉底河上游,是商業和軍事要地。迦基米施被攻佔後,亞述人按他們一貫的政策,把這城的居民流放到異地去,再把外族人遷到這城來。以賽亞提醒國民,亞述的威脅正日漸逼近(賽10:5-11),他用迦基米施、哈馬和別的城鎮為例,證明亞述有足夠的能力摧毀別國。後來薩爾貢在記載中說,他把阿拉伯的一些部族安置在撒馬利亞。(《古代近東文獻》,285-286頁)
亞述文獻記述,亞實突王阿聚里密謀叛變,試圖擺脫亞述人的軛。薩爾貢罷黜他,立其弟取而代之。隨後又爆發另一場叛亂,薩爾貢出兵鎮壓非利士,「包圍並攻佔了亞實突、迦特……(和)阿斯杜迪穆等城」。(《古代近東文獻》,286頁)以賽亞書20:1指名提到薩爾貢,當中的記載看來跟這件事有關。
這事以後,薩爾貢迫使米羅達巴拉但離開巴比倫,並佔領了這城。一篇銘文出現薩爾貢的名字,並說他作巴比倫王五年。
薩爾貢在位期間不斷侵略擴張,使亞述帝國的勢力達到新高峰,成為亞述最後一個輝煌的王朝。歷史家認為薩爾貢一共統治了17年。據稱他的統治始於撒馬利亞陷落之時或不久之後,即希西家在位第六年(王下18:10),而繼承他王位的兒子西拿基立於希西家在位第十四年入侵猶大(王下18:13)。因此,除非西拿基立攻打猶大時跟父親一同執政,否則薩爾貢在位的時間就不可能有17年。另一種可能性是歷史家算錯了時間。正如條目年代學的資料表明,歷史家不能依靠亞述的「職官年名表」去確定君王統治的時期。該條目也指出,亞述的史官一般都不可靠,他們習以為常地「調整」不同版本的編年史,好迎合好大喜功的當權者的心意。
薩爾貢在位期間,他在尼尼微東北約20公里(12英里)一個未開發的地方興建新都(現今的豪爾薩巴德村附近),給新都命名叫杜爾舍魯金(也可叫薩爾貢之宮);又在那裡建造了一座有200個房間的王宮,王宮建在7.5米(25英尺)高的台基上,佔地將近10公頃(25英畝)。牛身人面有翼的神獸巨像把守著宮殿門口,其中一對高約5米(16
英尺)。殿牆用壁畫和浮雕裝飾,這些裝飾加起來的總長度約達2.5公里(1.5英里),全都是描繪薩爾貢的征戰和戰績的。薩爾貢在一篇銘文中說:「我薩爾貢住在這座宮殿裡,願他[即阿舒爾神]賜我長壽、健康、快樂、幸福。」(《古代的伊拉克》,262頁)但諷刺的是,亞述文獻表明,宮殿落成僅一年左右,薩爾貢就被人殺害,死因不能確定。他兒子西拿基立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