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陰間,地獄

陰間,地獄

(Hell)

希伯來語sheʼohlʹ(希屋爾)和希臘語haiʹdes(海地斯)在《和合本》、思高聖經學會的譯本和其他許多漢語譯本中的譯法。《和合本》把在聖經原文裡出現過66次的希伯來語詞「希屋爾」譯做「陰間」64次,譯做「深處」1次,譯做「墓」1次;把出現過10次的希臘語詞「海地斯」譯做「陰間」9次,譯做「陰府」1次。思高聖經學會的譯本把希伯來語「希屋爾」譯做「陰府」59次,譯做「陰間」6次,譯做「死亡」1次;把希臘語「海地斯」譯做「陰府」7次,譯做「陰間」3次。《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把希伯來語「希屋爾」大都譯做「陰間」,把希臘語「海地斯」譯做「地獄」2次。

1885年,《英語修訂本》全書面世,《希伯來語經卷》中的聖經原語sheʼohlʹ有一部分被音譯為「希屋爾」,但大都譯做「墓」和「坑」,有14次被譯做「地獄」。對於這種做法,在美國的委員會成員跟英國的譯者顯然有不同的意見。因此,他們在《美國標準譯本》(1901)的《希伯來語經卷》中,把在希伯來語馬所拉文本裡出現過65次的sheʼohlʹ一律音譯為「希屋爾」。至於在《希臘語經卷》出現了10次的haiʹdes,則不論《英語修訂本》還是《美國標準譯本》,都音譯為「海地斯」;不過希臘語Geʹen·na卻一律被譯做「地獄」,跟其他許多現代譯本的做法類似。

對於把這些希伯來語和希臘語譯做「陰間」和「地獄」,《瓦因新舊約詞語詮釋詞典》(1981,第2卷,187頁)說:「海地斯……跟《舊約》中的『希屋爾』同義。在《英王欽定本》的《舊約》和《新約》中譯做『地獄』並不妥當。」

談到「陰間」和「地獄」,《科利爾百科全書》(1986,第12卷,28頁)評論說:「這是譯自《舊約》中的希伯來語『希屋爾』和希臘語《七十子譯本》及《新約》中的希臘語『海地斯』。在舊約時代,『希屋爾』純粹指死人所在之處,死人不分善惡都到那裡去,因此譯做『陰間』『地獄』(按照現代一般人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並不理想。」

根據現代一般人對「地獄」一詞的理解,把上述的聖經原語譯做「地獄」確實不恰當。《韋氏第三新國際詞典》指出,譯做「地獄」的英語hell「源自helan,意即隱藏」。由此可見,「hell」一詞的本義純粹指一個被遮蓋或隱蔽的地方,絲毫沒有受苦或被火煎熬的意思。

事實上,「地獄」在現代被賦予的詞義主要取自但丁的《神曲》以及彌爾頓的《失樂園》對地獄的描述,而這些含義是在「地獄」一詞的本義中根本沒有的。不過「地獄永火」這個概念的根源其實遠遠早於但丁以及彌爾頓的日子。《格羅里埃國際百科全書》(1971,第9卷,205頁)在「地獄」條下這樣說:「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認為,地獄是淨化和拯救靈魂之地。伊斯蘭教的傳統教義則主張地獄是惡人受永刑折磨的地方。」其實,信奉異教的古巴比倫人和埃及人很早就有惡人死後受苦的觀念。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的宗教更把「陰曹地府」描繪成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由強悍殘暴的鬼神監管的地方」。古埃及人的宗教著作雖然沒有說惡人會「永遠」被火煎熬,卻把所謂的「陰府」形容為折磨「惡人」,「烈火熊熊的深坑」。(《巴比倫與亞述的宗教》,小賈斯特羅著,1898,581頁;《死者書》,附有沃利斯·巴奇所寫的序言,1960,135,144,149,151,153,161和200頁)

許多世紀以來,「地獄永火」一直是假基督教提倡的基本教義。難怪《美國百科全書》(1956,第14卷,81頁)這樣評論說:「由於早期的聖經譯者把希伯來語『希屋爾』、希臘語『海地斯』和『磯漢拿』譯做『陰間』和『地獄』,結果引起了許多誤解與混淆。即使經修訂的聖經譯本採用音譯,仍然不足以把問題徹底清除。」然而,正因為有些譯本採用音譯,而且譯法首尾一貫,聖經讀者只要抱開明的態度,仔細比較一下這些顯示原語用詞的經文,必能正確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見欣嫩谷墓,墓地墳墓塔塔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