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數目日增
單親家庭數目日增
很多個夜晚,我含淚向上帝禱告,說:「我真不知道明天該怎麼過。」——格洛麗亞,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
當今社會,單親家庭在許多地方都已成為一個不容忽略的現象,這種現象久已有之,而且必將持續下去。 *由丈夫、妻子、孩子構成的傳統家庭模式日漸為其他家庭模式所取代。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學者和社會學家都在探尋這個變化的成因。
社會學教授西蒙·鄧肯和羅莎琳德·愛德華茲留意到,「長期以來,家庭模式和兩性關係經歷了許多變化」。怎會這樣?一些觀察家聲稱,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結果就產生了單親家庭。
讓我們來看看社會發生的一些變化,以及人們選擇的生活方式。生活壓力是影響人生活的主要因素。只要人們眼睛睜著,外面的世界就會闖進他們的生活。從前人會花上很多時間與家人一起活動,而今卻總是馬不停蹄,本來要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大都花在互聯網上、電視機前、電話旁、汽車裡。
經濟壓力是另一因素。現代化的享受需要付出金錢,所以更多的家庭裡父母雙方都出外 *
工作。隨著社會流動性增強,許多家庭不得不遠離親友居住和工作。這樣,親友即便有心伸出援手,也是愛莫能助。一些家庭裡,夫妻甚至要分隔兩地。在許多地方,流行文化加劇了這種社會現象,因為在這種文化底下,諸如婚姻、家庭這些令人安定的觀念往往被貶損得一文不值。新一代單親媽媽
從前那種依靠社會救濟生活的未婚少女形象,不一定符合如今的單親媽媽。在名流、偶像影響之下,未婚生子不再是恥辱的標誌,反倒成為魅力的象徵。此外,比起從前,許多女子受到較好的教育,更有能力養活自己——從經濟上說,婚姻不再是成為母親的先決條件。
一些單親媽媽,尤其是年少時曾目睹父母一方棄家而去的,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遭受父母毗離之痛,於是寧可繼續獨身。另一些女子成為單親媽媽卻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是遭受遺棄的結果。英國朗特里基金會指出,「成為單親父母不全都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任性的選擇,單親家庭出身的也不全是無人照管、桀驁不馴的孩子」。
儘管如此,單親家庭與日俱增,仍然令人關注,因為單親父母和他們的子女可能會受到情感的壓力、經濟的催逼以及社會的不公待遇。有些人可能懷疑,單親父母能否把子女成功地撫養成人。單親家庭面臨怎麼樣的特殊難題呢?身為基督徒的單親父母又怎樣應付獨力撫養子女的挑戰呢?
[腳注]
^ 3段 社會學家指出,單親媽媽的數目遠遠超出單親爸爸的數目。所以,以下幾篇文章主要論述單親媽媽。不過,我們討論的原則也適用於單親爸爸。
^ 6段 關於母親通常面臨的挑戰,請看《警醒!》2002年5月8日刊「沒有三頭六臂,當不了媽媽?」一文的詳細討論。
[第4頁的附欄]
何謂「單親媽媽」?
現代人給「單親媽媽」一詞的界說,因地而異。有的界定為「未婚的母親」,有的界定為「沒有丈夫支持,而獨力撫養孩子的媽媽」。在漢語裡,這個詞多指沒有配偶的母親。有漢語詞典說,單親家庭指孩子只隨父親或母親一方生活的家庭。
有些單親是由於毗離、分居、喪偶或寧可選擇不婚而造成的。在這系列文章,「單親媽媽」一般指獨力撫養兒女的媽媽。
[第4,5頁的附欄或地圖]
單親之風席捲全球
美國:「在1970至2000年間,單親媽媽的數目從300萬增至1000萬;同期,單親爸爸的數目也由39萬3000上升到200萬之多。」——美國人口調查局
墨西哥:據墨西哥一份報紙(La Jornada) 報導,該國懷孕婦女當中,少女媽媽約佔百分之27。
愛爾蘭:1981年,單親家庭的比率是百分之5.7,但到1991年,數字已升至百分之7.9。「婚姻破裂仍然是造成無父家庭的主要原因。」——《1997年全球單親媽媽狀況》
英國:「單親家庭和全國家庭的比例,首次突破1比4。這種現象顯示,過去30年間,未婚媽媽及離婚人數均有巨幅增長。」——倫敦《泰晤士報》2000年3月2日
法國: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單親家庭增加了百分之50以上。——《1997年全球單親媽媽狀況》
德國:「過去二十年中,單親父母的人數翻了一番。單親家庭大多……由母親獨力支撐。」——《1997年全球單親媽媽狀況》
希臘:「自1980年以來,[希臘]境內的未婚媽媽增加了百分之29.8。歐盟統計數字顯示,歐盟國家的非婚生子女比率,1980年只有百分之1.11997年卻躍升至百分之3.3。」——雅典《新聞報》1998年9月4日
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起,無父家庭的數目持續上升。到1997年,每100個家庭就有17個由母親獨力支撐。」——《1997年全球單親媽媽狀況》;《2000年世界婦女動向與數據》
澳大利亞:差不多每四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只跟生父或生母一方同住。這往往是他們的父母婚姻或同居關係破裂的結果。據估計,未來25年間單親家庭會增加百分之30至百分之66。——澳大利亞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