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幫助青年人應付挑戰

幫助青年人應付挑戰

幫助青年人應付挑戰

這個世界,世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一直在變。主要由於現代科技,當今的變化甚至更厲害。昨天還時髦的今天就落伍了,今天流行的到明天就會過時。變化快速,對年輕人影響極大。

一場社會革命

近年來,科技引發了一場革命,對青少年影響深遠。比如說,在許多地方,手機和電腦已經成為青少年社交世界中的生命線。社交網站開闢了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新世界。澳大利亞一個19歲的女孩說:「在現實生活中你可能幾乎沒有朋友,但在網絡世界裡,你突然間有幾百個朋友。」

很少人會否認手機和互聯網所帶來的數不清的好處。然而,這些工具似乎讓許多人上了癮。大學教授唐納德·羅伯茨注意到,有些學生「在10點和11點的兩節課的課間,如果不打手機就不知道如何捱過那幾分鐘」。教授說:「我看他們似乎不打電話就渾身不自在,他們好像覺得不打手機跟人談話就會受不了。」

有的青年人甚至承認自己已經上癮。16歲的絲特凡妮說:「即時在線上對答和打手機讓我完完全全地上癮了,因為這樣做能讓我和朋友們保持聯繫。一回到家,我就立刻上網,然後掛在網上,有時直到凌晨3點。」斯特凡妮每個月的電話費大概在一百至五百美元之間。她說:「到現在,我已經欠父母二千多美元的超時通話費。但是我已經習慣把手機整天帶在身邊,否則我就無法如常生活。」

問題不僅僅是耗費金錢。人類學家艾莉娜·奧克斯在做一個關於家庭生活的研究時發現,當在外工作的丈夫或妻子回到家時,配偶和孩子常常在全神貫注地做著自己的事,三次中可能有兩次,他們甚至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他們只顧繼續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或電子玩意之上。奧克斯說:「我們也看到,父母想要進入孩子的世界是多麼困難。」她在研究中發現,父母一看見孩子正專心致志地做著什麼事,就會退下來,轉身走開。

在線社交網絡——有益無害?

許多父母和教師都對孩子花在所謂在線社交網絡上的時間深感憂慮。這是些能供成員創建個人主頁的網站,稱為博客(又稱部落格或網上日誌),成員可以在主頁上添加照片、錄像和日記。

這類網站的魅力之一在於能使成員和朋友保持聯繫。另一個吸引力就是,創建個人主頁讓青年人有了彰顯個性的空間,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一踏入青春期,就開始多了解自己,並且希望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讓人聽見、看見,讓人受到打動。

然而問題是,有的人只是在網絡上塑造了一個自己想要成為 的角色,而並非真實的自己。一個15歲的男孩說:「我們學校有個小孩說自己21歲,而且還說自己住在拉斯韋加斯。」但其實兩個孩子的家距美國那個城市約有1600多公里。

這樣的不忠實很常見。一個18歲的澳大利亞女孩吐露說:「你可以在網絡上做任何事。你可以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因為沒有誰真的認識你。你感到充滿自信。你可以編造一些故事來引人注意。你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放到網上,照片上你穿的衣服、做的事情都可以是你在現實生活中不會穿、不會做的。你可以把絕不會在人前說的話寫在網上。你感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不必承受任何不利的後果,因為你是隱藏起來的。沒人知道你到底是誰。」

在線社交網絡跟其他通訊方式一樣,既可以被善用也可以被誤用。作為父母,你知道你的孩子在網絡上做些什麼嗎?你確知孩子正在明智地運用自己的時間嗎? *以弗所書5:15,16)此外,濫用網絡也會讓青年人接觸到一些重大的危險。什麼危險呢?

網絡空間的陰暗面

隱瞞真姓名的做法令網絡世界成了戀童癖者的獵場。如果青年人在網上公開個人資料,或是跟一直在網上通信的人見面,那就可能在不經意間落入了陷阱。《家長的警報》(英語)一書指出,有人以為「說到暴力和虐待,孩子在自己家裡或運動場上面對更嚴重的威脅……然而戀童癖者通過電腦屏幕就能進入孩子的家中,利用孩子的無知來滿足自己不可告人的慾望,這樣的危險對很多父母來說卻是不易察覺的」。

網絡通訊也被人用作其他不正當的用途。有的青少年成為「網上惡霸」,通過網絡無情地嘲弄、排擠、騷擾或威脅別人。有的網頁純粹是為羞辱某人而建立起來的,電子郵件、聊天室等等也都成了毀謗他人的渠道。一個網絡安全組織的主管相信,在年齡介於10至14歲的孩子中,多達百分之80都曾間接地,甚或直接地受到網絡惡霸的騷擾。

惡霸行為並非新近才有。但現在謠言、閒話和誹謗比以前傳播得更廣,速度也快了無數倍,而且也常常更為下流。在某些案例中,有人在學校的更衣室或浴室,用手機偷拍一些下流、令人難堪的照片和錄像,然後把這些圖像複製到網絡上,發送給許多迫不及待的收件人。

公眾日益關注

這類事情促使美國新澤西州的法律與公共安全部,給父母和監護人發了一封信,敦促他們說,「孩子在校內校外不正當地使用網絡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請幫助我們對這一問題做出回應」。這封信特別對在網上張貼個人資料和照片一事表示了憂慮。公布這類個人資料的網站常常會吸引那些無所不為的、肆無忌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這封信說:「作為父母,您需要明白,對這些問題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如果您對孩子上網一事多些了解和參與,就能在保護孩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有的父母對於孩子上網做些什麼事,幾乎一無所知。一位對16歲女兒的網上活動密切留意的母親說:「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網上張貼和討論什麼,肯定會嚇出一身冷汗,覺得尷尬萬分。」根據一位網絡安全專家的說法,有些青年人在網上張貼的照片大膽性感,十分露骨。

網絡的危險

這只是某些成年人,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是青少年,因過度擔心而妄想出來的事嗎?統計結果顯示,情形恰恰相反。請考慮一下:在有些地區,15至17歲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一已有過性行為;超過一半的13至19歲的青少年說他們有過口交。

科技對這些發人深省的統計數字負有一定責任嗎?毫無疑問。《紐約時報雜誌》的一份報告說:「手機和互聯網為青少年把身份最巧妙地隱藏起來,讓勾搭變得極為容易。」 *的確,要想和一個異性秘密會面,只要在電腦上敲幾個按鍵就行了。在一項調查中,超過五分之四的女孩承認她們在網上粗心大意。

有些人在網上找尋約會或是勾搭的對象,得到的結果卻出乎他們意料。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諾瓦托警察局的珍妮弗·韋爾奇說:「我們看到,性侵犯案件越來越多。」她說許多受害者首先是在網上接觸到未來的侵犯者,然後會面。

當心「世人的智慧」!

報紙和雜誌裡為青年人提供建議的專欄,對青年人及其性行為往往抱一種寬容的態度。雖然他們也贊同禁戒淫亂或保持道德清白,但其實他們的主要目的卻是鼓勵「安全」性行為而非遠離 性行為。「我們沒法阻止他們發生性行為,所以至少可以教他們負點責任。」這話聽起來似乎挺有道理。

一家深受尊重的青年人網站張貼了一篇文章,把是否可以發生性行為的考慮因素精簡到只有三個:(1)懷孕的風險,(2)染上性傳染病的風險,(3)判定雙方是否已為這番體驗做好心理準備。該網站說:「最後,就是要你自己做決定了。」文章只是草草談及可以跟父母一方商量此事。至於這樣的性行為是否正當,就連提都沒提了。

如果你為人父母,自然想要給予子女明智的指引,而非這虛妄愚蠢的「世人的智慧」。(哥林多前書1:20)你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避開文章中談及的危險呢?答案並非是簡簡單單地,把電腦的電源切斷或把手機拿走就行。只注重表面的方法並不能打動人心。(箴言4:23)請也考慮一下,或許你的孩子正在用手機和互聯網等電子設備,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年輕人這些需要卻是你作為父母應該關注的。青年人有些什麼需要呢?

[腳注]

^ 13段 父母最好熟悉一下孩子經常上的網站,而非一味說網絡的不是。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的「理解力因常常運用而鍛鍊純熟,能明辨是非。」(希伯來書5:14)父母這樣的教導可以讓孩子在步入成年這段時期獲益良多。

^ 23段 「勾搭」可以指男女相聚,十分親熱地共度幾小時。在引文中,「勾搭」指的是在沒有感情的前提下,單純為了滿足肉體慾望而發生的性行為。

[第4頁的精選語句]

「一回到家,我就立刻上網,然後掛在網上,有時直到凌晨3點。」

[第5頁的精選語句]

「你可以在網絡上做任何事。你可以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因為沒有誰真的認識你。」

[第7頁的精選語句]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網上張貼和討論什麼,肯定會嚇出一身冷汗,覺得尷尬萬分。」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社交網站一個女孩的經歷

學校有個網站,我開始上這個網站跟同學和老師聊天。一開始,我每週花一個小時上網,很快我就每天都要上網。我整個人都沉迷在裡面,即使人不在網上,心也掛在網上。我沒法專注於其他任何事情。我的學業退步了,參加基督徒聚會時什麼都聽不進去,連身邊的朋友也統統忽略了。後來我父母發覺我出了問題,就限制了我上網的時間。我接受不了,怒不可遏。但現在我很高興父母那樣做,我也順利調整過來。我再也不想沉迷上網了!——比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