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面目全非的「基督教」蒙上帝悅納嗎?

面目全非的「基督教」蒙上帝悅納嗎?

面目全非的「基督教」蒙上帝悅納嗎?

假設你請畫師為你畫一幅肖像。他完成時,你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幅肖像栩栩如生,跟你的真人一模一樣。你想到有一天你的兒女、孫兒女,甚至子子孫孫看到這幅肖像時,會感到多麼自豪。

可是,過了幾代人之後,有一個子孫認為你的頭髮從前額往後脫落,殊不好看,於是叫人在肖像上加了一點頭髮。另一個子孫不喜歡你的鼻形,於是修改了你的鼻形。接著幾代也先後給你的肖像「改容」,結果肖像中的你變得面目全非。假如你早知道這件事會發生,你會有什麼感覺呢?無疑會十分惱怒。

很不幸,這幅肖像的遭遇正是有名無實的基督教會的寫照。歷史表明,基督的使徒去世後不久,「基督教」的本來面目就開始改變了,情形正跟聖經所預告的一樣。——馬太福音13:24-30,37-43;使徒行傳20:30 *

當然我們把聖經原則應用在屬於不同文化和時代的人身上,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要是我們改變聖經的教訓去迎合流行的主張,那又是另一回事了。然而,這樣的事情的確已經發生。請考慮一下教會在若干重要方面擅自作出的改變。

政教合一

耶穌教導門徒,他的王國是個屬天的政府。一待上帝指定的時間來到,這個政府就會把一切人為統治徹底消滅,然後全權接管整個地球。(但以理書2:44;馬太福音6:9,10)這個政府不會通過人為的政治制度去施行統治。耶穌說得很清楚:「我的王國不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約翰福音17:16;18:36)因此,儘管耶穌的門徒是奉公守法的公民,他們絕不介入世上的政治事務。

可是,到了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日子,許多以基督徒自居的人對等候基督復臨和上帝的王國建立感到不耐煩。他們逐漸改變了自己對政治事務的看法。《歐洲歷史》一書說:「君士坦丁執政之前,基督徒從沒有利用[政治]勢力去達成自己的目的。君士坦丁之後,基督教卻與政界攜手合作。」經過改造的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正統宗教或「公教」。

《人類的偉大時代》這本百科全書說,由於政教合一,「到公元385年,迫害基督徒的巨大浪潮終止之後僅80年,教會已開始處決異見分子,教士所行使的權力幾乎相當於當時的皇帝」。於是一個新紀元遂告展開;在這段時期,刀劍代替了勸諭成為叫人歸信的工具,擁有頭銜、爭權奪利的教士取代了公元1世紀出身卑微的傳道員。(馬太福音23:9,10;28:19,20)歷史家威爾斯指出,公元4世紀的基督教道理「跟拿撒勒人耶穌的主張有極大差別」。這些「極大差別」甚至涉及有關上帝和基督的基本道理。

重新塑造上帝的形像

基督和門徒主張只有「一位真神,就是父親」,他的私有名字是耶和華;這個名字在早期聖經抄本裡出現了約莫7000次。(哥林多前書8:6;詩篇83:18)耶穌是上帝創造的,思高聖經學會的《聖經》在哥羅森書(歌羅西書)1:15說,耶穌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此,作為受造物,耶穌坦白地說:「父親是比我大的。」——約翰福音14:28

可是,到公元3世紀,有些頗具影響力的教士鍾情於異教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三位一體主張,於是開始根據三位一體的道理重新塑造上帝的觀念。在接著的幾個世紀,這個教義無視聖經的主張,把耶穌提升至與耶和華同等的地位,而且把上帝的聖靈或動力轉變成一位神。

論到教會採納異教的三位一體主張,《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在公元4世紀末之前,『一神三位』的主張尚未確立,還沒有融入基督徒的生活和信仰裡。可是最先被稱為三位一體教義 的,卻正是這個主張。在使徒時代的各教會元老當中,根本沒有任何主張跟三位一體的觀念或見解類似。」

《美國百科全書》同樣說:「公元4世紀的三位一體觀念,並沒有正確地反映出早期基督教對上帝本質所懷的主張;剛相反,三位一體偏離了基督教的主張。」《牛津聖經導讀》把三位一體稱為若干「在後來才制定的教條」之一。不過,三位一體並不是教會所採納的惟一異教主張。

重新塑造魂

今日一般人相信,人有個不死的魂在人死後繼續活著。但你可知道,這個教義也是後來加添的嗎?耶穌證實了聖經所主張的真理:死去的人是「毫無所知」的,就像睡了一樣。(傳道書9:5;約翰福音11:11-13)藉著復活,死去的人得以復生,從死亡的沉睡中再次站起來。(約翰福音5:28,29)人要是有個不死的魂,根本不會死去,那麼復活就簡直多此一舉了。

耶穌曾把死者復活,從而將聖經的復活道理體現出來。我們且以死去了四天的拉撒路為例。耶穌把他復活時,拉撒路從墓穴走出來,他是個活生生能夠呼吸的人。拉撒路從死亡復甦時,絕沒有任何不死的魂從天上返回他體內。如果拉撒路有個不死的魂,耶穌把他復活就不算是恩待他了。——約翰福音11:39,43,44

既然這樣,靈魂不死的理論是哪裡來的呢?《威斯敏斯特基督教神學辭典》說,這個觀念「取自希臘哲學而非聖經的啟示」。《猶太百科全書》說:「認為魂在肉體死去之後繼續生存的主張,若不是哲學上的假設,就是神學上的猜測。這個見解並不是原有的信仰,聖經從沒有明確地提出這樣的主張。」

一個謊言往往導致另一個謊言,靈魂不死的道理就是這樣。這個見解為另一個異教主張——地獄永火的道理,大開方便之門。 *可是,聖經明確地告訴我們,「罪給人的工資就是死亡」,不是永遠受苦。(羅馬書6:23)因此,《新標點和合本》這樣描述復活說:「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同樣,思高聖經學會的《聖經》說:「海洋……,死亡和陰府都把其中的死者交出。」簡單來說,陰間裡的人都死 了;或正如耶穌所說,他們「睡著」了。——啟示錄20:13

你真的相信地獄永刑的道理會吸引人歸向上帝嗎?當然不會。在公平仁愛的人看來,這個主張實在令人反感!在另一方面,聖經主張「上帝就是愛」;在他看來,殘暴的手段,即使用來對待動物,也是可憎的。——約翰一書4:8;箴言12:10;耶利米書7:31;約拿書4:11

「肖像」在現代受到醜化

今天人仍不斷歪曲上帝和基督教的主張。最近一位宗教系教授描述,在他自己的基督新教教會裡有一場鬥爭正在進行,是「聖經及教義權威與外來的人為理念之爭,是教會忠於基督的權柄與教會重新釐定基督教主張以迎合時代需要之爭。目前要解決的爭論是:教會的議程該受誰所支配:……聖經還是目前的流行主張」?

很不幸,「目前的流行主張」仍舊居上風。許多教會為了給人先進、開明的印象,不惜在許多問題上改變自己的立場;這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尤其在道德問題上,教會就像上一篇文章所說,變得相當開放。然而,聖經明確地指出,淫亂、通姦、同性戀在上帝眼中是嚴重的罪行,犯這些罪的人都「不能繼承上帝的王國」。——哥林多前書6:9,10;馬太福音5:27-32;羅馬書1:26,27

使徒保羅寫以上這番話的時候,四周的希臘羅馬世界充斥著各種罪行。保羅本可以想道:「不錯,上帝把所多瑪蛾摩拉毀滅,因為這兩個城犯了嚴重的性不道德。但這是2000年前的事了!在現今這個開明的時代,這樣的標準無疑已不合時宜了。」但保羅並沒有這樣想,相反,他拒絕腐化聖經的真理。——加拉太書5:19-23

看看原來的「肖像」

耶穌告訴他當日的宗教領袖,他們的崇拜「是枉然的,因為他們把人的命令當做教義教導人」。(馬太福音15:9)這些宗教領袖把傳統的「油漆」潑在上帝的真理之上。他們無視上帝通過摩西賜給人的律法,跟各教會的教士對基督教訓所懷的態度並無二致。但耶穌為了造益心地忠實的人,把謬誤的見解通通除去。(馬可福音7:7-13)無論別人喜歡與否,耶穌總是談論真理。他經常以上帝的話語作為教導的權威。——約翰福音17:17

耶穌的確跟大部分以基督徒自居的人有很大分別。事實上,聖經預告:「人……耳朵發癢,順從自己的情慾,為自己聚攏許多師傅;且掩耳不聽真理,偏去聽那無稽的傳說。」(弟茂德後書[提摩太後書]4:3,4,《聖經》,思高聖經學會)我們已討論過幾個這類「無稽的傳說」。這些見解能破壞人的靈性,但上帝話語的真理卻能建立人,為人帶來永遠的生命。這就是耶和華見證人鼓勵你進一步探討的真理。——約翰福音4:24;8:32;17:3

[腳注]

^ 4段 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7:13,14)小麥與雜草的比喻,以及闊路窄路的喻例裡透露,自古至今,一直有少數人繼續信奉純真的基督教。不過,跟那些像雜草一樣的假基督徒比較,他們就顯得力量單薄了。像雜草般的假基督徒喜歡抬舉自己,鼓吹自己的主張,以真基督教自居。本文要討論的就是基督教的真正面目。

^ 19段 「陰間」一詞譯自希伯來語的希屋爾 和希臘語海地斯,兩個詞語的意思只是「墳墓」。因此,《英王欽定本》(英語)的譯者把這個詞翻成「陰間」31次,另外31次翻成「墳墓」,3次翻成「坑」。由此可見,這些名稱所指的基本上是同樣的東西。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基督徒這個名稱的來源

耶穌死後至少有十年,他的跟從者都以奉行「主的道路」的人為人所知。(使徒行傳9:2;19:9,23;22:4)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是他們生活的焦點。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6)後來,在公元44年以後的某個時候,耶穌的門徒在敘利亞的安提阿「蒙上帝指引稱為基督徒」。(使徒行傳11:26)這個名字很快就傳開去,甚至受到當時政府官員所認可。(使徒行傳26:28)不過,這個新名字並沒有改變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他們繼續以基督為典範。——彼得前書2:21

[第7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公開向人傳道,把別人的注意引到上帝的話語聖經之上

[第4頁的圖片鳴謝]

Third from left: United Nations/Photo by Saw L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