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蒙家族對後世的影響
哈斯蒙家族對後世的影響
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猶太教已分裂成不同的派別,大家爭著擴張勢力。這就是聖經四福音所描述的景象,也是公元1世紀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所刻畫的情景。
當時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很有權勢,能左右輿論,甚至煽動群眾不接納耶穌是彌賽亞。(馬太福音15:1,2;16:1;約翰福音11:47,48;12:42,43)他們雖然很有影響力,《希伯來語經卷》卻從沒有提過這兩群人。
約瑟夫斯敘述公元前2世紀的歷史,首次提到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當時猶太人很崇尚希臘的文化和哲學。由於塞琉西王朝的君主公然褻瀆耶路撒冷的聖殿,把聖殿奉獻給宙斯,希臘文化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因此白熱化。那時出現了一個精明強悍的猶太領袖,就是哈斯蒙家族的猶大·馬加比。他率領叛軍,從希臘人手中奪回聖殿。 *
馬加比家族在武裝起義中獲勝,新的教派隨即湧現。這些教派各有理念,彼此競爭,設法拉攏猶太人。這個趨勢是怎樣形成的?猶太教為什麼四分五裂?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讓我們看看哈斯蒙家族的歷史。
自由越大,衝突越多
猶大·馬加比原先為信仰而戰。他收復了聖殿,重新用來崇拜耶和華。後來,他開始對政治有野心。結果,跟隨他的猶太人紛紛捨他而去。儘管有些人不再支持他,他仍然跟塞琉西王朝對抗。他還跟羅馬訂立條約,一心要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猶大最後戰死沙場,兄長西門和弟弟約拿單繼承他的遺志,竭力爭取獨立。起初,塞琉西王朝跟馬加比家族激烈對抗。但一段時間以後,塞琉西王朝終於對哈斯蒙兄弟妥協,同意給他們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哈斯蒙家族雖然出於祭司世系,卻從沒有人做過大祭司。許多猶太人認為,既然撒督是所羅門委任的大祭司,就只有撒督的子孫才能擔此重任。(列王紀上2:35;以西結書43:19)約拿單邊用武力威脅,邊用外交手腕,迫使塞琉西王朝的君主委任他做大祭司。約拿單死後,兄長西門取得更大的權力。公元前140年9月,一個重要的法令在耶路撒冷頒布。法令用希臘語寫成,銘刻在銅板上:「德默特琉王[塞琉西王朝的希臘裔君主]也委任他[西門]為大祭司,將他列為自己朋友之一,加給他很大的光榮;……猶太人和祭司們,都喜歡息孟[西門]常作他們的領袖和大祭司,直到一位忠誠的先知興起為止。」——瑪加伯上(次經其中一卷)14:38-41,思高聖經學會譯本。
西門成為世襲的統治者兼大祭司,不但得到異族塞琉西王朝的允准,也得到本族「大議會」的同意。這是馬加比家族的轉捩點。歷史家埃米爾·許雷爾指出,馬加比家族建立了哈斯蒙王朝後,「他們最關心的,不再是恪守《托拉》[猶太律法],而是鞏固王朝,擴張勢力」。為免猶太人反感,西門用「總督」或「人民領袖」這些頭銜,沒有自稱為「王」。
哈斯蒙家族篡奪政教大權,並不是人人高興。據不少學者的意見,庫姆蘭教團就是在這段時期成立的。撒督家系的一個祭司離開了耶路撒冷,帶著一群反對哈斯蒙王朝的人,往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去。有人認為,這個祭司就是庫姆蘭文獻中所提及的「正義之教師」。《死海書卷》有一卷是聖經哈巴谷書的評注。這卷書譴責「那邪惡的祭司。他起初奉真理之名蒙召,一朝貴為以色列的統治者,就心高氣傲」。許多學者認為,庫姆蘭派描述的邪惡祭司,正好是約拿單或西門的寫照。
西門東征西討,擴大版圖,但他突然喪命。西門和兩個兒子在耶利哥附近參加宴會,他的女婿托勒密把三人暗殺了。可是托勒密篡位不遂。西門遺下的兒子約翰·海爾卡努斯聽到風聲,知道有人企圖殺害他,於是先發制人,抓住刺客。海爾卡努斯接替父親做大祭司,掌握國家大權。
勢力越大,壓迫越多
起初,敘利亞是約翰·海爾卡努斯的邊疆大患。公元前129年,塞琉西王朝跟帕提亞人爭戰,落得慘敗收場。關於這場敗仗對塞琉西王朝的影響,猶太學者梅納赫姆·斯特恩說:「敘利亞幾乎瓦解。」海爾卡努斯趁勢「完全恢復猶地亞的主權,並向四面八方擴展」。他果然大力擴張領域。
沒有敘利亞阻礙,海爾卡努斯開始侵佔猶地亞以外的地區,用武力使當地人民屈服。他們若不改信猶太教,所居住的城邑就會被夷為平地。以土邁人(以東人)是其中一個受鎮壓的民族。斯特恩提及這次侵略行動,說:「歸信的以土邁人不是寥寥幾個,而是整個民族,可說開了全族歸信的先河。」海爾卡努斯也進攻其他地區和撒馬利亞。他摧毀了撒馬利亞人在基利心山上的聖殿。論到哈斯蒙王朝強迫異族改信猶太教的政策,歷史家所羅門·格雷澤爾語帶諷刺地說:「瑪他提亞[猶大·馬加比的父親]捍衛宗教自由,情操高尚,他的孫子卻竟然違反先祖致力維護的原則。」
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出現
約瑟夫斯敘述海爾卡努斯的執政時期,首次指出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約瑟夫斯曾經提過約拿單在位期間
的法利賽派。)他並沒有交代法利賽派的起源。有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從哈西德派分化出來的。哈西德是個虔誠宗派,曾支持猶大·馬加比為信仰而戰。後來猶大對政治有野心,哈西德派就跟他分道揚鑣。有些人認為法利賽派的名稱跟「詮釋者」一詞有關,但普遍的看法是,這個名稱源自希伯來詞根「分離者」。法利賽派是平民出身的學者,不是什麼名門貴族。他們對虔誠有自己的看法。有關聖殿的律法規定祭司要符合聖潔的標準,他們卻把這些標準應用在日常事務上,認為這樣就能跟不潔的事分離。法利賽派發展出一套解釋經文的新方法,形成後世稱為口傳律法的觀念。在西門統治期間,法利賽派有些人受委任做元老會議的議員,影響力越來越大。元老會議就是後來的公議會。
約瑟夫斯指出,海爾卡努斯起初是法利賽派的門生,十分支持這個派別。後來,法利賽派譴責海爾卡努斯不肯放棄大祭司的職位,雙方關係從此決裂。海爾卡努斯下令取締法利賽派的信仰,甚至支持他們的對頭撒都該派。
撒都該派這個名稱,很可能跟大祭司撒督有關。從所羅門時代開始,撒督的子孫一直擔任祭司。但不是所有撒都該派都是出自撒督家系的。據約瑟夫斯說,撒都該派是有財有勢的貴族,但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希夫曼教授評論說:「他們有些是祭司,有些則靠婚姻關係而成為大祭司家族的成員。看來,撒都該派的成員大多是這種出身。」由此可見,他們一直跟掌權者關係密切。在撒都該派看來,法利賽派正威脅著他們的世襲權威,因為法利賽派有越來越多成員擔任公職,而且這個派別主張人人都可以像祭司一樣聖潔。在海爾卡努斯執政後期,撒都該派又佔上風。
越發弄權,越不敬虔
海爾卡努斯的長子阿里斯托布魯斯登位一年就死了。他沿襲父親的政策,強迫伊特利爾人改信猶太教,把加利利北部納入哈斯蒙王朝的管轄範圍。他的弟弟亞歷山大·傑尼爾斯繼承王位,從公元前103年一直統治到公元前76年。這時哈斯蒙王朝達到全盛時期。
亞歷山大·傑尼爾斯棄用前人政策,公開宣布自己 *,又當著垂死的叛徒面前,殺害他們的妻子和兒女。傑尼爾斯在場大擺筵席,公然和妃嬪吃喝玩樂。
是大祭司兼君王。哈斯蒙王朝和法利賽派之間的衝突因此加劇,甚至引發內戰,結果有五萬個猶太人喪生。叛亂平息後,傑尼爾斯仿效異教君主的做法,把八百個叛亂分子掛在柱上傑尼爾斯儘管敵視法利賽派,但畢竟是個講究實際的政治家。他看出法利賽派越來越受民眾歡迎,所以臨終囑咐妻子莎樂美·亞歷山德拉,要跟法利賽派攜手合作,鞏固王朝的勢力。傑尼爾斯讓妻子繼位,不把王位傳給兒子。莎樂美精明能幹,在位期間(公元前76年-前67年)人民生活安寧。在哈斯蒙王朝的歷史上,這是一段比較和平的時期。當時法利賽派再次得勢,取締他們信仰的禁令也被廢除。
莎樂美死後,兩個兒子爭奪王位,一個是擔任大祭司的海爾卡努斯二世,另一個是阿里斯托布魯斯二世。兄弟倆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都不及先王。自從塞琉西王國瓦解後,羅馬派駐當地的軍隊有增無減,兩兄弟卻懵然不覺。公元前63年,羅馬統治者龐培在大馬士革,兩兄弟就請他調解彼此間的紛爭。同年,龐培趁勢揮軍攻佔了耶路撒冷。哈斯蒙王國開始沒落。後來,羅馬元老院冊封以土邁人希律大帝為「猶地亞王」,把他稱為「羅馬人民的夥伴和朋友」。公元前37年,希律大帝接管了耶路撒冷。哈斯蒙王國就此滅亡。
哈斯蒙家族對後世的影響
從猶大·馬加比到阿里斯托布魯斯二世,哈斯蒙時代的紛爭正是耶穌的日子宗教分裂的禍根。哈斯蒙家族起初熱心地事奉上帝,後來卻腐化墮落,濫用權力,牟取私利。他們身為祭司,本該教導人民遵守上帝的律法,把人民團結起來。可是,他們卻把人民捲進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中。這樣的政治環境成了宗教分裂的溫床,不同的派別相繼湧現。哈斯蒙王朝已不復存在,但在希律和羅馬治下,撒都該派、法利賽派和其他派別繼續爭權。這就是當時猶太社會的普遍現象。
[腳注]
^ 4段 見《守望台》1998年11月15日刊「馬加比家族是誰?」一文。
^ 22段 《死海書卷》的「那鴻書評注」提到「憤怒的獅子」把「人掛在柱上活活殺死」,所指的可能就是這件事。
[第30頁的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哈斯蒙王朝
猶大·馬加比
約拿單·馬加比
西門·馬加比
↓
約翰·海爾卡努斯
↓ ↓
阿里斯托布魯斯
莎樂美·亞歷山德拉-結婚-亞歷山大·傑尼爾斯
↓ ↓
海爾卡努斯二世
阿里斯托布魯斯二世
[第27頁的圖片]
猶大·馬加比為猶太人爭取獨立
[鳴謝]
The Doré Bible Illustrations / Dover Publications, Inc.
[第29頁的圖片]
哈斯蒙王朝出兵侵佔非猶太城市,擴大版圖
[鳴謝]
The Doré Bible Illustrations/Dover Publica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