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多教派從異端到基督新教的經過
韋爾多教派從異端到基督新教的經過
1545年,一支軍隊集結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美麗的呂背龍山區。不容異己的宗教精神驅使這支軍隊執行一件可怕的任務。流血衝突持續了一個星期。
村莊被夷為平地,其中的居民不是被捕就是被殺。冷血的士兵像野獸一樣窮兇極惡,大肆殺戮,手段殘忍,整個歐洲也為之顫慄。約2700個男子慘遭殺害,另外600個被送到艦隊中服苦役,婦女和兒童的遭遇也苦不堪言。執行這場血腥大屠殺的司令卻受到法國國王和教宗的讚揚。
當宗教改革令德國四分五裂的時候,虔信天主教的法王弗朗西斯一世開始關注基督新教在本國的擴展,命人訪查國內所謂的異端分子。當局發現在普羅旺斯不是只有個別的人脫離教會,而是有些村落的全部村民都捨棄了天主教的信仰。於是法王頒布敕令把這些異端分子徹底鏟除,因而引發了1545年的大屠殺。
這些所謂離經叛道者是誰?他們為什麼遭到猛烈的迫害,成為不容異己的宗教的攻擊目標呢?
捨富取貧
慘遭屠殺的村民隸屬一個在12世紀興起、信徒遍布歐洲廣大地區的教派。這個教派能夠持續幾百年,傳道方式又與眾不同,在談及異端的宗教史上是獨特的一群。歷史家大多同意,這個教派始於1170年左右。那時,法國里昂富商沃德斯,很想知道怎樣才能贏得天主的嘉許。他獲悉耶穌基督曾經勸諭一個富有的人賣掉財物,分給窮人,就深受感動。他在物質方面安頓好家人後,就捨棄財富,投身傳福音的工作。(馬太福音19:16-22)不久,就有許多人跟從 他。後來人們把他們稱為韋爾多教派。 *
沃德斯終其餘生保持清貧,專心傳道和鑽研聖經。反對教士窮奢極侈並不是什麼新事,不少神職人員公然指責教會濫用權力,腐敗不堪,其實已有一段日子了。不同的是,沃德斯和他的大部分跟從者都只是平信徒。他認為有必要把聖經翻譯成人民通曉的語言,原因是教會的拉丁語聖經只有教士才有資格閱讀。於是沃德斯出資贊助,把福音書和聖經若干小書翻譯成普羅旺斯語——法國中部東面的居民所用的語言 *。里昂窮人派聽從耶穌的吩咐,在街上向人傳福音。(馬太福音28:19,20)歷史家加布里埃爾·奧迪西奧解釋,韋爾多信徒堅持要公開傳道,成為教會對付他們的首因。
從天主教徒變成離經叛道者
在那些日子,只有教士才能傳道。當時教會操有大權,聲稱經他們授權的人才可以傳教。教士認為韋爾多信徒都是學識少讀書少的平民,不配傳道。1179年,沃德斯請求教宗亞歷山大三世授權給他傳道。教宗慨然允諾,但卻提出一個附帶條件,沃德斯要先得到當地教士同意才可以傳道。歷史家馬爾科姆·蘭伯特說,這個附帶條件「等於完全拒絕」。正如所料,里昂大主教讓·貝萊斯梅因斯明令禁止平信徒傳道。沃德斯回駁時引用宗徒大事錄5:29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思高聖經學會譯本)由於拒絕服從禁令,沃德斯在1184年被逐出教會。
雖然里昂的主教頒下禁令,把韋爾多信徒趕出里昂市,不准他們在自己的教區內活動,但這個禁令看來起初並沒有嚴格執行。許多平民讚賞韋爾多信徒的生活方式,也欽佩他們為人誠懇。有些主教甚至還繼續跟他們說話。
據歷史家尤安·卡梅倫說,韋爾多的傳教士看來並不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本身」,他們只是「想傳道教人」而已。許多歷史家都說,當局頒下一連串的法令,逐漸削弱了他們的活動能力和影響力,最後還迎頭痛擊,把他們列為異端。1215年,在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教會正式取締韋爾多教派。這怎樣影響他們的傳教活動?
轉入地下活動
1217年,沃德斯去世了。他的跟從者因受迫害而分散到法國高山區的山谷居住,有的卻遷到德國、意大利北部、歐洲中部和東部。為了逃避迫害,韋爾多教徒只好在鄉間居住,這大大限制了他們的傳道活動。
1229年,天主教會十字軍對法國南部清潔派 *(又叫阿爾比派)的討伐結束了。韋爾多教派就成了他們下一個攻擊目標。不久,異端裁判所也加入陣營,嚴懲所有反對教會的人。由於害怕受到制裁,韋爾多信徒轉入地下活動。到了1230年,他們已不再公開向人傳道。奧迪西奧說:「他們不再找尋新信徒……反之,他們專注於照顧已經歸信的人,幫助信徒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和迫害時保持信心。」他補充說:「對他們來說,傳道依然重要,但形式卻完全不一樣了。」
信仰與崇拜形式
到了14世紀,韋爾多教派不再人人都傳道,反而分成傳教士和信徒兩個階級。只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男子才可以從事牧教工作。 人們後來尊稱這些巡迴傳教士為「伯父」。
這些傳教士探訪信徒的家庭,只關心怎樣掙扎求存,而不再重視傳揚信仰。所有傳教士都受過長達六年的聖經教育,能讀能寫,可以用自己語言的聖經向信徒講解教義。甚至反對他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韋爾多信徒,甚至兒童,都熟諳聖經,能夠記得大部分的經文。
早期的韋爾多信徒拒絕接受的主張包括煉獄、為死者舉行彌撒、告解、贖罪券、崇拜馬利亞和「聖人」等,他們也拒絕說謊。他們每年都舉行主的晚餐,也稱為最後的晚餐。據蘭伯特說,他們的宗教「其實才是平民大眾所接受的宗教」。
「雙重生活」
在韋爾多信徒的社區裡,信徒之間關係密切,他們只跟同一信仰的人結婚。結果,多個世紀之後,人們一聽到某些姓氏,就知道這些人很可能是韋爾多信徒。可是,為了掙扎求存,他們隱瞞自己的宗教主張,這使他們的信仰和崇拜形式看來神神秘秘。敵人很容易以此為藉口誣告他們,例如指他們從事鬼魔崇拜等。
韋爾多教派為了緩和敵人的指控,其中一個方法是妥協。歷史家卡梅倫說他們對天主教作「最低限度的服從」。許多韋爾多信徒向神父告解、參加彌撒、接受聖水之禮,甚至到聖地朝聖。蘭伯特評論說:「他們在許多事上都跟周圍的天主教徒一模一樣。」奧迪西奧坦率地說,隨時間過去,韋爾多教徒「過著雙重生活」。他補充說:「為求生活安寧,他們在一般人眼中行事為人跟天主教徒沒有分別;但為求保存韋爾多社區,他們又暗中遵守自己的宗教儀式和習俗。」
從異端成為基督新教徒
公元16世紀,宗教改革大大改變了歐洲的宗教氣候。受到宗教迫害的人可以在
本國尋求法律認可,或移居到對宗教比較寬容的地方去。由於這麼多人開始質疑傳統宗教的教義,就算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也不再那麼容易被人視為異端。早在1523年,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提過韋爾多教派。1526年,韋爾多的傳教士把歐洲宗教改革的消息帶回阿爾卑斯山。於是基督新教徒開始和韋爾多教徒交流信仰上的心得。新教徒鼓勵韋爾多教徒資助他們把聖經從原語翻譯成法語。這部聖經在1535年印製,後來被人稱為奧利韋唐譯本。不過,諷刺的是,韋爾多教徒大多不懂法語。
由於韋爾多教徒不斷受天主教會迫害,他們大多移居到法國南部較安全的普羅旺斯區,這也是新教徒移民聚居的地方。可是,當局不久就發現了這批移民。雖然韋爾多教徒道德高尚,生活方式也受人賞識,可是有些人卻質疑他們的忠誠,指控他們危害社會秩序。因此,當局通過梅蘭多爾法令,導致文章起頭提到的可怖的血腥事件。
天主教與韋爾多教派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韋爾多教徒面對攻擊,不惜武裝起來保衛自己。與天主教徒的衝突推使他們加入新教徒的行列。這樣,韋爾多教派就跟主流基督新教聯合起來了。
多個世紀之後,甚至遠離法國的烏拉圭和美國,都有韋爾多教會建立。雖然如此,歷史家大多同意奧迪西奧的見解。奧迪西奧指出「宗教改革開始的時候,就是韋爾多教派沒落的時候」,當時,它被基督新教「吞併」了。事實上,自從韋爾多教徒因為害怕人而放棄了聖經的教訓和傳道使命,他們起初的熱誠也就隨之而逝。
[腳注]
^ 7段 沃德斯又被稱為瓦爾德斯、瓦爾德西斯,或韋爾多。「韋爾多教派」源自韋爾多這個名稱。韋爾多教派,又稱里昂窮人派。
^ 8段 早在1199年,法國東北部梅斯的主教向教宗英諾森三世投訴,有平民擅自閱讀和討論用自己語言寫成的聖經。主教所說的人極有可能是韋爾多信徒。
^ 15段 請參看《守望台》1995年9月1日刊,27-30頁,「清潔派教徒——他們是基督教殉道者嗎?」
[第23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韋爾多教徒活躍的地區
法國
里昂
普羅旺斯
呂背龍
斯特拉斯堡
米蘭
羅馬
柏林
布拉格
維也納
[地圖]
韋爾多教徒資助翻譯1535年的奧利韋唐譯本
[鳴謝]
聖經:©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第20,21頁的圖片]
沃德斯
兩個年長的韋爾多女教徒被活活燒死
[鳴謝]
20和21頁:© Landesbildstelle Baden, Karlsr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