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之情,揮之不去
哀傷之情,揮之不去
最近有人向一些痛失親者的人做了一個調查,看看他們的情緒會不會因時間過去而日漸平復。調查員把問卷發給一些在幾年前失去孩子的父母,但不是每個人都作出回應。弗拉基米爾 *是個父親,五年前痛失愛子,他說直到現在,仍然無法向人談及自己的兒子。
失去孩子的父母不時感到哀傷,痛苦難消,這是常見的情況。十年前,威廉的十八歲兒子溺水身亡。威廉說:「失去兒子的痛苦依然存在,這種痛苦會一生伴隨著我。」五年前,露茜的兒子突然被病魔奪去,她說:「兒子過世的頭幾天,我一直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我覺得自己在做噩夢,很快就會醒過來。過了些時候,我意識到兒子真的死去,他再也不會回來了。雖然兒子已經死了五年,我一個人的時候,還會因想他而哭起來。」
像弗拉基米爾、威廉和露茜一樣,失去孩子的父母為什麼會這麼哀傷呢?哀傷之情為什麼揮之不去?
哀傷的原因
孩子誕生時,父母就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是世間上任何情感都無法相比的。光是抱著孩子、看著他熟睡的小臉蛋、見到他燦爛的笑容,就已經帶給父母無限的快樂和滿足了。仁愛的父母愛護孩子,教導他們怎樣行為端正,待人有禮。(帖撒羅尼迦前書2:7,11)在父母的悉心教導下,孩子漸漸結出成果;做父母的,除了感到自豪之外,還會對孩子充滿期望。
仁愛的父母辛勤工作,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他們也許不時為孩子存一點錢、置一些東西,好幫助孩子將來能成家立業。(哥林多後書12:14)父母付出這麼多感情、時間、精力和 金錢來養育孩子,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希望孩子好好活著,絕不想白髮人送黑髮人。孩子死去,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就破滅了,他們也無法完成養育孩子的責任。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溫情彷彿被死亡的石牆堵住了。過去父母的心總放在孩子身上,如今卻是空蕩蕩的。試問做父母的又怎能這麼容易平復哀愁呢!
聖經也談及父母因失去孩子而哀痛欲絕,哀傷之情揮之不去。聖經記載,族長雅各聽到兒子約瑟被殺害時,說:「雅各就撕裂外衣,腰束粗布,為兒子哀慟了許多天。他的兒女一一前來安慰他,他卻不肯接受安慰,說:『我必悲悲哀哀地下到我兒子那裡,往墳墓去!』」雅各以為兒子死了,多年後還感到悲傷。(創世記37:34,35;42:36-38)另一個例子是拿俄米。聖經提到,這個忠心女子失去了兩個兒子,悲痛欲絕。由於感到無比哀痛,她要叫自己做瑪拉(意思是「苦」),不叫拿俄米(意思是「我的喜樂」)。(路得記1:3-5,20,21)
但是,聖經不僅描述父母失去兒女的哀傷,而且還指出耶和華會怎樣強化悲痛的人。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談談,上帝用哪幾個途徑安慰悲傷的人。
[腳注]
^ 2段 有些名字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