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卡帕多西亚——天工塑造的住所

卡帕多西亚——天工塑造的住所

卡帕多西亚——天工塑造的住所

使徒彼得曾经提及卡帕多西亚这个地方。他受圣灵启示所写的第一封信,就是写给分散在卡帕多西亚和其他地方寄居的人。(彼得前书1:1)卡帕多西亚的地貌是怎样的呢?那里的居民为什么住在岩洞里?他们是怎样接触到基督教的呢?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W.F.安斯沃思曾游览过卡帕多西亚。他说:“我们浑然不觉地来到了一个‘石林’,迷失在林立的锥形岩石和石柱群之中。”卡帕多西亚位于现今的土耳其。今天,到卡帕多西亚游览的人一如昔日的旅客,无不惊叹那里的地貌是如此独特非凡。在卡帕多西亚的不同山谷里,都可以看到许多奇特的岩石“雕像”。这些“雕像”犹如哨兵站岗,一个挨一个,默默地瞭望守卫。有的像高耸的烟囱,高度达30米或以上;有的看似巨大的甜筒、蘑菇或方尖塔。

不同时分的阳光,给这些雕像抹上不同的色彩,景致迷人。黎明时分,旭日东升,雕像泛起浅淡的桃红;正午时分,烈日当空,雕像呈乳白色;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斜晖把雕像染得一片金黄。这里的“锥形岩石和石柱”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居民为什么在岩石上开凿住所呢?

风雨侵蚀

卡帕多西亚坐落在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心脏地带,连接亚洲和欧洲。要不是有两座火山,卡帕多西亚就只是一片高原而已。很久以前,火山猛烈爆发,此后整个地区就被坚硬的玄武岩和松软的凝灰岩覆盖着。凝灰岩是火山灰凝固后所形成的白岩石。

凝灰岩因江河侵蚀、风吹雨打而裂开了口,渐渐形成峡谷。日子久了,峡谷两旁的一些峭壁就分裂成无数的锥形石柱。这里的奇特景观是风雨雕成的,在世上独一无二。有些锥形石柱布满岩洞,活像蜂巢。当地居民就在这些松软的岩石上开凿房间居住。随着家庭成员增多,房间也相应地增多。他们发觉这些房间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

文化交会点

卡帕多西亚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交会点。正因为这样,住在岩洞里的居民才不致与世隔绝。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长达6500公里的商队路线,途经卡帕多西亚,把罗马帝国和中国连接起来。除了商旅,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军队也取道丝绸之路。这些商旅和军队行经卡帕多西亚时,向当地居民引进了不少新的宗教理念。

到了公元前2世纪,已有不少犹太人聚居在卡帕多西亚。公元33年,在耶路撒冷庆祝五旬节的犹太人中,有些是从卡帕多西亚来的。使徒彼得领受了上帝的圣灵后,就向卡帕多西亚的犹太人传道。(使徒行传2:1-9)这个地区的犹太人,显然有些接受了彼得所传讲的信息。他们返回家乡后,也积极向人谈论自己新学的圣经真理。因此,彼得写第一封信的对象也包括卡帕多西亚的基督徒。

说来可悲,卡帕多西亚的基督徒渐渐受到异教的哲学思想所熏染。公元4世纪,卡帕多西亚的三大教会领袖竟然漠视圣经真理,大力维护三位一体的信条。他们分别是纳西昂的格列高列、大巴西勒和他的弟弟尼斯的格列高列。

大巴西勒也成立隐修团,鼓吹苦行生活。卡帕多西亚的居民在岩石上开凿的住所,陈设简陋,正适合大巴西勒所主张的简朴生活。随着隐修团不断扩大,他们就在巨大的锥形岩石里凿出一座完整的教堂。到了公元13世纪,在石柱里开凿的教堂约有三百座,其中有不少留存至今。

卡帕多西亚的教堂和隐修院已经废弃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却一如既往,没有什么改变。在岩洞里居住的,依然大有人在。今天,到卡帕多西亚游览的旅客,几乎每一个都惊叹,当地居民是如此独出心裁,如此心灵手巧,把天然形成的岩石改变为实用的住所。

[第24,25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卡帕多西亚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