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道德——历史的教训
金钱与道德——历史的教训
1630年4月7日,大约四百人乘坐四艘船,从英格兰起程前往美洲。他们当中许多人受过良好教育,—有些人是成功的商人,—有些人甚至是英国的国会议员。当时英国的经济不景气,—又正值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民生更加凋敝,于是这些人离开家乡,告别亲友,放弃生意,到国外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这群满怀希望的人并不是些善于钻营的投机分子,而是虔诚的清教徒 *,为逃避宗教迫害而远走他乡。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建立一个敬神的社会,使自己和子孙后代都能在不违背圣经原则的前提下,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在马萨诸塞的塞勒姆登陆后不久,在沿岸的一小片土地上定居下来,并给新家园起名为波士顿。
金钱与道德难以兼顾
这群人的领袖约翰·温思罗普担任聚居地的总督,致力于增加各人的财富,谋求大众的利益。他希望人们既拥有财富,又遵守道德准则。但这是很难做到的。温思罗普预料会遇到种种困难,就向他的同胞详述在敬神的社会中,财富所起的作用。
像其他清教徒领袖一样,温思罗普相信,追求财富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他认为,财富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别人。因此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能做的善事就越多。历史家帕特里夏·奥图尔说:“财富这东西令清教徒困扰不已。财富既是上帝所赐的福分,又使人容易变得自高自大……并引诱人顺应肉体的欲望,犯各种罪。”
为了防止财富和奢华的生活滋生种种罪恶,温思罗普劝勉人要克己禁欲,凡事节制。他还试图强迫人们表现敬虔的行为和彼此相爱。但是,他的努力很快就跟其他人牟取私利的态度发生冲突。与温思罗普观念不同的人批评他用高压手段干预他们的私事。有些人就鼓动民众,要选举议会参与决策。有些人则干脆搬到附近的康涅狄格,好追求自己的利益。
奥图尔说:“机会、繁荣和民主是马萨诸塞清教徒生活的强大动力。清教徒因此野心勃勃,温思罗普建立敬神社会的理想也随之幻灭。”1649年,温思罗普去世,享年61岁,死时几乎身无分文。他管辖的殖民地历尽艰难,但终于存留下来。不过,温思罗普在有生之年从未能见到自己的梦想成真。
前仆后继
温思罗普虽死,但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梦想能在一个更好的社会里生活。每年,千千万万人从非洲、东南亚、东欧和拉丁美洲移居国外,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宣称传授致富秘诀的书籍、研讨会和网站年年层出不穷,有些人就是因看过听过这些宣传,才萌生出国的念头的。无疑,很多人仍然像温思罗普一样,希望既获得财富,又不致放弃道德原则。
老实说,结果令人失望。追求财富的人,最终常常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原则,有时甚至放弃信仰。有鉴于此,你也许会问:“一个人可以按照道德原则生活,而又发财致富吗?将来会有一个敬神的社会,在物质和属灵方面都富足吗?”圣经能回答这些问题,读读下篇文章就见分晓。
[脚注]
^ 3段 清教徒这个名称用来指16世纪英国圣公会里的基督新教徒,他们试图从教会中清除罗马天主教的一切影响。
[第3页的图片鸣谢]
船队: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 Winthrop: Brown Br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