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我很想效法耶弗他的女儿

我很想效法耶弗他的女儿

我很想效法耶弗他的女儿

乔安娜·索安斯自述

我十几岁时已经有个很大的心愿,就是效法耶弗他的女儿。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呢?后来我又怎样达成心愿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在1956年,我在印度孟买第一次参加耶和华见证人的大会。大会里有一个演讲谈及耶弗他的女儿,我听了之后深受感动,一生也因此而改变了。

你也许读过圣经里关于耶弗他女儿的记载,她为了让父亲能够履行一个誓言,答应终身不嫁,当时她看来只有十几岁。之后她一直保持独身,终生在耶和华的会幕里服务。(士师记11:28-40

我真的很想效法她啊!可是我要面对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在那个时代,保持独身有违印度人的传统观念。

我的家庭

我爸爸叫本杰明,妈妈叫马塞莉娜,家里有六个孩子,我排行第五。我在印度西岸的乌迪比出生,母语是图卢语,约有200万人说这种语言。跟大部分的乌迪比居民一样,我们是以坎纳达语接受教育的。

那里的人认为结婚和生孩子是很重要的事。我从小到大都没听过在图卢语里有“独身”“寂寞”“想家”这些词语,仿佛没有人会有这些感觉似的。就以我的家庭为例,我们一家跟祖父母、外祖父母、两个舅舅、姑丈姑母、两个姨母和好些表兄弟姊妹住在一起,所以我们很少有孤单的感觉。

当地人向来奉行母系制度,儿女被视为母亲家族的后代,女儿继承的财产也比儿子多。在一些图卢语社区,一对男女结婚之后,夫妇俩要跟女方的母亲同住。

我们一家是教会信徒,所以生活习惯跟传统的印度家庭不同。每天晚上,爷爷会在家里带领家人一起祈祷,并朗读图卢语圣经的经文。每次他打开那本破旧的圣经,准备阅读经文时,我都十分兴奋,就好像看见人打开珠宝盒子一样。诗篇23:1的经文引起我的兴趣,经文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一无所缺。”我很想知道,经文所说的耶和华是谁,以及圣经为什么称他为牧者。

我眼中的“鳞片”掉下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很差,我们不得不搬到超过900公里(550英里)外的孟买。1945年,有两个耶和华见证人探访爸爸,送了一本解释圣经的册子给他。爸爸得到这本册子后就不停地看,仿佛久旱逢甘露,之后还开始跟其他说坎纳达语的人谈论册子的内容。他们组成一个研经小组,小组人数不断增加,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个坎纳达语会众在孟买成立。

爸妈悉心教导我们几兄弟姊妹,帮助我们学会认真学习圣经,并成为一个好的圣经导师。他们每天都找时间跟我们一起祷告和研读圣经。(申命记6:6,7;提摩太后书3:14-16)有一天,我阅读圣经时,仿佛有一块蒙蔽着心眼的“鳞片”掉了下来。(使徒行传9:18)我突然明白圣经之所以将耶和华比作牧人,是因为他会引导、喂养和保护敬拜他的人。(诗篇23:1-6;83:18

耶和华一直牵着我的手

上文提过,1956年我在孟买参加了一个难忘的大会,之后不久我就受浸了。6个月后,我像哥哥普拉巴卡一样,成为全时的传道员。虽然我渴望传讲圣经真理,但每次开口时都会紧张得口干舌燥,舌头打结,连嗓音也颤抖起来。我心想,我要继续做这件工作,就一定要依靠耶和华的帮助。

后来,上帝通过一对海外传道员给我帮助。这对夫妇来自加拿大,名叫霍默·麦凯和露丝·麦凯,他们在1947年参加了耶和华见证人在美国纽约举办的海外传道员训练班。我刚开始传道时,好像一个走路跌跌撞撞的学步小孩,而这对夫妇就仿佛牵着我的手一样,耐心地帮助我克服传道时遇到的挑战。露丝常常跟我练习逐户传道介绍词,也知道怎样帮我舒缓紧张的情绪。她会握着我发抖的手,并说:“别灰心,我们去下一家试试吧。”她亲切的语气往往能使我振作起来。

一天,我收到通知,会有一个年纪比我大很多的姊妹做我的传道同伴,她叫伊丽莎白·查克拉纳拉扬,是个经验丰富的传道员。我第一个反应是:“她年纪比我大那么多,我怎能跟她一起生活呢?”不过,后来我发觉她正是我所需要的同伴。

“我们一点也不孤单”

第一个委派给我们的传道地区是历史名城奥兰加巴德,这个城市位于孟买东面差不多400公里(250英里)。我们到了那里才知道,在这个几乎有一百万人口的城市里,原来只有我们两个耶和华见证人。此外,我也要学习当地的主要语言马拉提语。

有时,我觉得自己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孤零零的,就十分难过,禁不住哭起来。这时候,伊丽莎白会像慈母一样温柔地鼓励我,说:“我们可能有时会觉得寂寞,但其实我们一点也不孤单。虽然家人和朋友离你很远,但耶和华却总会在你身边。要把上帝看作你的朋友,这样,寂寞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直到今天,我仍然将她的这番话铭记在心。

我们不够钱坐车时,就得天天在沙尘滚滚或满布泥泞的路上,徒步走长达20公里(12英里)的路,不管天气是炎热还是寒冷。在夏天,气温常常高达摄氏40度(华氏104度)。雨季时,有些地方连续几个月都遍地泥泞。可是我们发觉,当地人的文化观念比恶劣的天气更难应付。

在这里,女人不会在公众地方跟男人交谈,除非他们是亲人,女人也很少会教导男人。因此,我们传道时常常被人嘲笑和侮辱。最初半年,只有我们两个人举行每周的基督徒聚会,后来才有一些感兴趣的人加入。不久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小组,有些人还开始跟我们一起传道。

“要不断磨炼翻译技巧”

两年半后,我们被派回孟买。伊丽莎白继续做全时传道员,我就被委派协助爸爸翻译圣经书刊,当时只有爸爸一个人把圣经书刊翻成坎纳达语。由于他在会众里有很多职责,所以对他来说,有我帮助他真是求之不得。

1966年,爸妈决定回乌迪比。爸爸临离开孟买之前跟我说:“女儿,你要不断磨炼翻译技巧啊,译文要简单易懂。别太自信啊!要谦卑,信赖耶和华。”这是爸爸给我的遗训,他回到乌迪比后不久就去世了。今天我仍在努力按照爸爸的话去做好翻译工作。

“你不想找个归宿吗?”

在传统的印度家庭,父母会在儿女还年轻时就为他们安排婚事,又会鼓励他们生孩子。所以常常有人问我:“你不想找个归宿吗?你老了谁来照顾你?你不觉得寂寞吗?”

我再三被人这样问,有时真的觉得受不了。我在别人面前常常掩饰内心的感觉,但每当独处时都会向耶和华倾心吐意。我知道他不会因为我独身,就认为我有什么不足之处,这给我很大的安慰。为了让自己更决心专注于上帝的工作,我经常沉思耶弗他的女儿和耶稣的榜样,他们都保持独身,全神贯注地遵行上帝的旨意。(约翰福音4:34

耶和华给我的福分

我和伊丽莎白做了好朋友接近50年。她在2005年去世,终年98岁。她去世前有好几年视力不好,不能阅读圣经,于是每天都花很长时间向上帝衷心祷告。有时我以为她在房间里跟人讨论经文,后来才发现她是在跟耶和华说话。她看上帝看得很真实,仿佛上帝就在她身边,她的言行都反映出这种敬虔的态度。我看出自己必须有这种态度,才能效法耶弗他的女儿,忠贞地事奉上帝。我很感激耶和华让我认识这位成熟的年长姊妹,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年轻的日子一直指导我,帮助我应付各种考验。(传道书4:9,10

能够像耶弗他的女儿一样专心事奉耶和华,这是多大的福分啊!由于保持独身,并且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我能够“常常为主服务,不用分心”。这使我活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哥林多前书7:35

[第28页的图片]

爸爸在孟买发表公众演讲,摄于20世纪50年代

[第28页的图片]

我和伊丽莎白,摄于她去世前不久

[第29页的图片]

1960年,我们呼吁人出席一个在孟买发表的圣经演讲

[第29页的图片]

我和两个翻译部的同工在工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