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奪命海嘯——傳說與真相

奪命海嘯——傳說與真相

奪命海嘯——傳說與真相

夕陽西下才不到數分鐘。今天是1998年7月17日,是個平靜的星期五。這裡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海岸。幾個小村落的男女老幼,突然遭遇一場強度達7.1級的大地震。《科學美國人》報導:「主震搖撼30公里長的海岸線……近岸海底突然變形,令本來平坦的海面躍升,一次可怕的海嘯因而誕生。」

一名目擊者描述他聽到遠方好像雷聲隆隆,雷聲漸逝,海水也逐漸退到比平時退潮最低水位更低。幾分鐘後,他看見第一層浪,高約三米。他拼命逃跑,浪卻趕過了他。第二層浪更大,把他的村子夷為平地,也把他沖到一公里以外的紅樹林。《科學新聞》週刊報導:「頹垣敗瓦高掛棕櫚樹上,由此可見巨浪竟高達14米。」

巨浪當晚奪去起碼2500人的性命。本來是雪中送炭的善舉,有時反而適得其反,一家伐木工廠捐出木材建築新學校,可是這裡幾乎完全沒有上學的兒童了。差不多所有孩子,超過230人被這次海嘯奪去了小生命。

海嘯是什麼?

英語「海嘯」(Tsunami)譯自日語「津波」一詞,「津」就是「港口」,「波」就是「波浪」。《海嘯!》一書說,津波的確是「貼切的名字,因為這些巨大的波浪,的確常常為日本的港口和沿岸村落帶來死亡和破壞」。這個異常的波浪究竟從哪裡得到如此可怕的力量,以及有這麼大的規模呢?

海嘯有時又稱為潮波,不過嚴格說來,潮波只是指因太陽月亮的引力而漲退的海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潮汐。就算是刮烈風而捲起的巨浪,有時可以高達25米,也比不上海嘯。如果你在因風而起的潮波下潛水,你會發覺,潛得越深,波浪的力道就越小。到了一定深度以後,那裡的海水幾乎不受影響。但是海嘯卻不是這樣,海嘯的威力從海面直透海底,就是數公里深的海底也能感受得到!

海嘯的威力深入海底,是因為它是由海底地層的劇烈運動而引發的。因此科學家有時也把海嘯稱為地震海浪。海底地層可能會升起來,把上面的海水也推高,海面微微隆起,涉及面積可達2萬5000平方公里,又或者海底地層下沉,海面因而出現短暫的下陷現象。

海面不論隆起還是下陷,地心吸力都會令受影響的海水上下振動,泛起一連串同心圓形水波。這現象打破海嘯只是一層惡浪的流行傳說。在一般情況下,海嘯其實是一連串的巨大波浪。海底火山爆發和海底山崩也能觸發海嘯。

有歷史記錄以來,其中一次破壞力最大的連環海嘯,是1883年8月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而起的海嘯。部分巨浪的高度達到離海面41米的驚人高度,結果把大約300個沿岸小城村莊沖走,死亡數字可能超過四萬人。

雙重「性格」

被風捲起的浪,時速從不會快於100公里,而且一般來說都慢很多。「但是」,《海嘯!》一書說:「津波的速度可以媲美噴射飛機,在海洋盆地深水的地方,津波的時速能達到800公里或以上。」不過儘管速度驚人,海嘯在深水的地方卻沒有什麼危險。為什麼呢?

第一,由於大海上單單一層津波一般不會高過3米;第二,波峰與波峰之間可以前後相隔數百公里,令波坡變得輕微。所以,有些船在津波經過的時候,完全沒有人感覺到有海嘯存在。一個船長把船停在夏威夷離岸一段距離的海面上,津波經過的時候,他完全懵然不覺,直到他看見巨浪拍打遠方海岸的時候,才知道有海嘯侵襲。要確保船隻航行安全,最好把船駕駛到水深起碼100英尋,也就是180米的地方。

海嘯一接近陸地,或者進入淺水地帶,「性情」會大起變化。這時候由於跟海底地層的摩擦作用,令津波的速度減慢,但不是平均地慢下來,津波尾部的水永遠比頭部的深,所以速度比較快。結果對津波產生擠壓效應,減慢的速度轉化成增加波浪高度。在同一時間,尾隨其後還有一連串津波,於是波浪層層疊起,前方的浪越來越高。

到了最後階段,津浪也許會就此狠狠地拍打在一個海岸上,也可能化作一道水牆,不過最常見的情況,是有如洪水暴發一般,波浪迅速升高到比漲潮的最高水位還高。據說波浪會比平常的海面高50米以上,其中帶有瓦礫、魚,連珊瑚也有,全被沖往離岸千米的內陸。海浪所到之處,無一幸免。

海嘯來襲的第一個信號頗有誤導成分,因為人們所見到的,不一定是越漲越高的潮水。有時景象恰恰相反,首先出現的也許是反常的退潮現象,海灘、海灣、港口都乾了,魚兒留在沙土上不停掙扎。海嘯的初期跡象是怎麼樣,全視乎先到岸的是一連串津波的哪部分,是波峰還是波谷。 *

海灘乾涸

1837年11月7日,夏威夷毛伊島的黃昏,四周一片寧靜。據《海嘯!》解釋,大概晚上7點鐘的時候,海灘的水開始退去,露出礁石,魚群擱淺。島上許多居民大感興奮,爭相跑去撿魚,但是有些警覺性比較強的人,也許從經驗得知即將發生什麼事情,於是都往高地跑去。轉眼間,暴潮沖上海島,把全村26間草屋,連同住在裡面的村民畜生,向內陸推200米,然後全部沖進一個小湖中。

在同一天晚上,數千人在另外一個島上進行宗教禮拜。跟剛才的情形一樣,突如其來的水退,把這群好奇的夏威夷人吸引到海灘。接著一層比水漲最高水位還高6米的巨浪,突然出現眼前,一個目擊者描述巨浪像「賽馬一般迅速」地沖上岸去。連游泳健將也擺脫不了水退的衝力,硬生生被拖進海中,有些人力盡而淹死海上。

多久來襲一次?

《科學美國人》雜誌說:「自1990年以來,十場較嚴重的海嘯奪去4000多條人命。全世界據報在十年間發生了共82次海嘯,比起過去的平均每十年57次高很多。」但是該雜誌補充說,報導的數字增加,主要是因為通訊進步,死亡人數高則部分由於沿岸人口增加的緣故。

由於太平洋海盆是最活躍的地震帶,所以太平洋的海嘯數目尤其多。事實上,根據一本參考書報導,「太平洋絕少一年沒有起碼一次具破壞性的海嘯……在過去50年,美國與地震有關的死亡數字,海嘯佔了百分之62」。

能否預測?

自1948年到1998年,夏威夷發出過的海嘯警報,有百分之75只是虛驚一場。有這樣的往跡,難怪居民越來越缺乏警覺性。不過,一個融合現代科技,性能大大提升的監察系統已經投入服務。這個改善了的監察系統,以海底水壓記錄儀為核心,顧名思義,這台儀器放置在數千米以下的海底。

海嘯經過的時候,這台非常敏感的儀器能測量到水壓的變化,連高度不過1厘米的津波也能感應到。記錄儀利用聲波把數據傳到一個特製的浮標,然後轉送到人造衛星,再轉送到海嘯警報中心。科學家胸有成竹,相信這個更精確的預報系統必然能夠減少誤報。

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最重要的還是提高市民大眾的警覺性,做好教育工作。如果沒有人理會,就算是最好的警報系統也等於廢物。所以,要是你住在可能被海嘯侵襲的低窪沿海地區,而當局發出海嘯警報,或者你感覺到有地震,又或你看見不正常的退潮現象,一定要立即找一處高地避難。別忘記津波在大海上快得像噴射機,近岸時的速度也快如高速公路上的車子。所以當你看得見有波浪來襲,逃脫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不過你要是正坐船在海上暢遊,或者在船上垂釣,即使碰到海嘯,也不必擔心,連桌子上的咖啡美酒也可能完全不受影響。

[腳注]

^ 16段 《發現》雜誌指出,所有的波浪都是水的圓形或者橢圓形運動,這也是導致水退現象的一個因素。在海裡游泳的人都是先感覺到水力把自己往外拉,然後才碰到浪頭。海嘯屬於同一現象,只是規模更大,所以第一層津波到岸前會先有海灘、港口水退現象。

[第25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海嘯多數由海底地震引發

斷層

生成

擴展

泛濫

[第27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利用新科技產品深海探測器,力求預測海嘯

人造衛星聯繫

浮標

水下測音器

船錨

音波聯繫

海嘯探測器

5000米

[鳴謝]

Karen Birchfield/NOAA/Pacific Marine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第25頁的圖片]

一場海嘯使木板插穿了貨車的輪胎

[鳴謝]

U.S. Geological Survey

[第26頁的圖片]

位於阿拉斯加的斯科奇卡普島燈塔,1946年海嘯來襲前(左)

海嘯過後,燈塔只剩頹垣敗瓦(上)

[鳴謝]

U.S. Coast Guard photo

[第24頁的圖片鳴謝]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