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信心的典範

「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

「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

路得和拿俄米在摩押高原的一條路上走著。在這個遼闊當風的高原上,就只有她們倆小小的身影。路得注意到自己的影子越來越長,知道時候不早了。她看了看婆婆,心想:是不是該找個地方過夜呢?路得深愛拿俄米,為了照顧婆婆,要是做得到的她都願意去做。

這兩個女子的心情都很沉重。拿俄米已經寡居多年,可是最近她兩個兒子基連和瑪倫也死了,所以她非常傷心。瑪倫是路得的丈夫,因此路得也很悲傷。現在,她們都朝著同樣的目的地走,就是以色列的伯利恆城。不同的是,拿俄米是回老家,而路得卻是離開自己的親屬、家鄉,撇下自己的習俗和宗教,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路得記1:3-6

年輕的路得為什麼會願意作出這麼重大的改變呢?她從哪裡得到力量使她能夠照顧婆婆,並且適應新的生活?我們知道答案以後,就會看出,摩押女子路得在信心方面的確有很多值得效法的地方。首先,讓我們看看這兩個女子為什麼要前往遙遠的伯利恆。

屢遭不幸的家庭

摩押是死海東面的一個小國,是路得長大的地方。摩押地主要由樹木稀疏的高原和犬牙交錯的峽谷構成,土壤肥沃,適合耕種。以色列鬧饑荒時,當地也沒有受到影響。瑪倫和他的家人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而移居摩押,並認識了路得。(路得記1:1

由於以色列鬧饑荒,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覺得有必要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離開家鄉,到摩押僑居。可是,他們搬到摩押去,就很難按照耶和華的吩咐,經常到他指定的地方崇拜他,這可能會影響到每個家人跟耶和華的關係。(申命記16:16,17)拿俄米一直努力保持對上帝的信心,然而,丈夫的死仍然給她帶來很大的打擊。(路得記1:2,3

後來,拿俄米的兩個兒子都娶了摩押女子,這也許令她再次受到打擊。(路得記1:4)拿俄米知道她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曾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同樣是敬拜耶和華的親屬當中,為兒子以撒找妻子。(創世記24:3,4)她也知道,摩西律法明文規定以色列人不可讓兒女跟外族人通婚,免得上帝的子民受到引誘,崇拜偶像。(申命記7:3,4 *

很可惜,瑪倫和基連都娶了摩押女子。也許當時拿俄米感到擔心或者失望,但她想必還是盡力善待兩個媳婦路得和俄珥巴,真心真意地愛她們,盼望她們有一天也會崇拜耶和華。因此,路得和俄珥巴都很愛拿俄米。由於她們的關係很親密,所以瑪倫和基連去世的時候,婆媳三人能夠互相扶持,應付喪親之痛。那時候,年輕的路得和俄珥巴還沒有生下孩子。(路得記1:5

路得的宗教信仰能幫助她應付這件不幸的事嗎?顯然不能。摩押人崇拜很多神祇,當中最大的神是基抹。(民數記21:29)看來,摩押人的宗教習俗跟當時許多民族一樣,也很殘暴、很血腥,例如他們會把兒童用來獻祭。摩押人的神跟路得從瑪倫或拿俄米口中所聽到的神耶和華,是多麼不同啊!以色列人的上帝耶和華又仁愛又慈悲,他用愛心而非暴力來統治子民。(申命記6:5)路得失去丈夫後,也許跟拿俄米更為親近,也更喜歡聽她談及全能的上帝耶和華,包括他做了哪些偉大的事,他怎樣向子民顯出愛心和憐憫等等。

至於拿俄米,她很想知道故鄉的消息。一天,她也許從一個商旅那裡聽到,以色列得到耶和華顧念,境內的饑荒結束了。「伯利恆」的意思是「食物之家」,現在那裡再次有食物了。於是,拿俄米決定回鄉。(路得記1:6

路得和俄珥巴有什麼打算呢?(路得記1:7)她們跟拿俄米共患難,彼此間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路得,看來更是受到拿俄米的仁慈和她對耶和華的堅定信心所吸引。於是,這三個寡婦一起啟程前往猶大。

從路得記我們可以看出,不論一個人是好是壞,都會遭遇不幸。(傳道書9:2,11)我們也學到,當我們遭遇極大的傷痛時,應該找一些能夠安慰我們的人作伴,特別是那些像拿俄米一樣事奉上帝,向耶和華尋求庇護的人。(箴言17:17

路得顯出忠貞之愛

婆媳三人走了一段路以後,拿俄米開始擔心另一個問題。她想到這兩個媳婦還這麼年輕,又想到她們很愛她和她的兒子,就實在不想再讓她們受苦。如果她們離開家鄉,跟她待在一起,自己又能在伯利恆為她們做什麼呢?

拿俄米想來想去,最後開口對她們說:「你們各自回娘家去吧。你們怎樣忠貞地愛我和已死的人,願耶和華也怎樣忠貞地愛你們。」她也說希望耶和華會獎賞她們,使她們找到新的丈夫,開始新生活,然後親吻她們。拿俄米心腸好,又不自私,難怪兩個媳婦都深愛她。聖經記載:「她們不禁放聲痛哭,再三對拿俄米說:『不,我們要跟你一起回到你本族那裡去。』」(路得記1:8-10

可是,拿俄米已經打定心意。她提出有力的理由來勸她們:回到以色列後,她沒有什麼能力照顧她們,她既沒有丈夫養她,也沒有兒子可以娶她們兩人,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她說一想到這點,就悲痛極了。(路得記1:11-13

拿俄米的話說服了俄珥巴。摩押是她的家,在這裡她有親人,有母親,留下來看來真的更實際。於是,她依依不捨地跟拿俄米吻別,然後回家去了。(路得記1:14

路得又怎樣呢?她的情形跟俄珥巴差不多,可是,聖經說:「路得卻緊緊跟隨著婆婆。」很可能,拿俄米繼續上路,卻發現路得在後面跟著她。拿俄米說:「看,你的寡嫂已經回到她本族那裡,拜她的神去了,你也跟隨你的寡嫂回去吧。」(路得記1:15)請注意,拿俄米不光是說俄珥巴回到她本族那裡,還說她「拜她的神去了」。由此可知,俄珥巴甘願繼續事奉基抹和其他假神。那麼路得呢?

在這條渺無人跡的路上,路得看著拿俄米。她心裡清楚知道,自己深愛拿俄米和拿俄米的上帝,所以對婆婆說:「不要叫我捨棄你,離開你。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你在哪裡過夜,我也要在哪裡過夜。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裡,我也要死在哪裡,葬在哪裡。除非死亡使你我分離,不然,願耶和華處置我,加倍懲罰我。」(路得記1:16,17

路得的這番話多麼令人感動,甚至到了大約三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讓人津津樂道。路得的話顯示她有一種很寶貴的特質,就是忠貞之愛。路得對拿俄米的愛如此強烈,如此忠貞,以至於拿俄米到哪裡去,她都不離不棄,除非死亡使她們分離。她視拿俄米的民族為自己的民族,她願意放棄在摩押的一切,也不再崇拜摩押人的神。跟俄珥巴不一樣,路得衷心地說,她要以拿俄米的上帝耶和華為自己的上帝。 *

於是路得和拿俄米一起上路,現在只有她們倆繼續前往遙遠的伯利恆。有人估計,這段路也許需要走上一個星期。這其間,儘管她們內心非常傷痛,但她們必定會互相扶持、互相安慰。

今天,許多人都遭遇不幸的事。聖經把這個時代稱為「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令人傷心的事。(提摩太後書3:1)因此,路得有的那種忠貞之愛就顯得更重要了。忠貞之愛是一種不離不棄的愛,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使人能夠在這個越來越黑暗的世界裡堅持做對的事。無論在婚姻裡、家庭中、朋友之間還是基督徒的會眾裡,我們都需要有忠貞之愛。我們努力培養這種愛,就是效法路得的傑出榜樣。

回到伯利恆

人可以說自己有忠貞之愛,但只有行為才能證明他是否真的有這種特質。現在,路得有機會證明她對婆婆拿俄米,還有對她選擇要事奉的上帝耶和華有沒有忠貞之愛。

拿俄米和路得終於回到伯利恆,伯利恆是個位於耶路撒冷以南大約10公里(6英里)的村子。看來,拿俄米一家以前在伯利恆頗有地位,所以當拿俄米回來時,全村都轟動起來。村裡的婦女都驚訝地看著她,說:「是拿俄米嗎?」顯然,由於多年來在摩押飽經滄桑和苦楚,拿俄米的外貌改變了很多。(路得記1:19

拿俄米告訴這些多年前認識的婦女和鄰居自己受了多大的苦。她甚至覺得自己的名字要從「拿俄米」(意思是「我的喜樂」)改為「瑪拉」(意思是「苦」)。可憐的拿俄米!她像古人約伯一樣,相信是耶和華上帝使她受苦的。(路得記1:20,21;約伯記2:10;13:24-26

拿俄米和路得在伯利恆安頓下來之後,路得開始想:怎樣才能養活自己和婆婆呢?她知道,在耶和華給他子民以色列人的律法中,有些規定是為了照顧窮人而設的,其中一個規定是窮人可以在收割的時候,拾取收割的人遺下的穀物,以及長在田邊和農田角落裡的莊稼。 *利未記19:9,10;申命記24:19-21

那時是收割大麥的時候,按照現代的曆法,很可能是四月左右。路得到田裡去,看看誰會讓她拾取遺下的莊稼。她碰巧來到一個叫波阿斯的人的田裡,波阿斯是一個很有錢的地主,也是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屬。根據律法,路得有權利拾取遺下的莊稼,但她並沒有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反而先問准了監督收割的年輕人。那人同意了,路得就馬上開始工作。(路得記1:22-2:3,7

收割工人用鐮刀割下大麥,路得緊跟在後面,不斷彎腰拾起遺下或掉下來的麥穗,再把麥穗捆成捆,然後拿到脫穀場去,等到晚一點才來打穀。這確實是耗時費力的工作。路得整個早上不停地幹活,身體越來越疲累。可是她繼續工作,只是偶爾停下來擦擦額上的汗,到中午才去「房子裡」——很可能是一個給工人遮陽和休息的棚子——簡單地吃點東西。

路得大概沒想過會有什麼人注意到她,但波阿斯留意到她,並問那個年輕的監工她是誰。波阿斯敬畏上帝,他常常向自己的工人,包括那些打散工的和外族的,都這樣打招呼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工人們也用同樣的話來回應他。波阿斯的年紀比路得大很多,他很關心路得,就像關心自己的女兒一樣。(路得記2:4-7

波阿斯親切地稱路得為「女兒」。他叫路得繼續來他的田裡拾麥穗,並囑咐路得要待在他的侍女旁邊,免得被其他工人欺負。中午時,他又給路得吃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還說了一些話去稱讚和鼓勵路得。他說了什麼呢?(路得記2:8,9,14

路得問波阿斯,她只是一個外族女子,何德何能,竟然值得他的恩待。波阿斯就說,他知道她怎樣照顧和孝順婆婆。這很可能因為拿俄米曾在伯利恆的婦女面前稱讚路得,而她的話傳到了波阿斯的耳中。波阿斯也知道路得已經歸信耶和華,因此他對路得說:「願耶和華照你所做的獎賞你。你來投靠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留在他的翅膀底下,願他給你十足的賞賜。」(路得記2:12

這番話必定令路得大受鼓勵!波阿斯說得很對,路得已經決定投靠耶和華上帝,留在他的翅膀底下,就像雛鳥緊緊依偎著母鳥,好得到保護一樣。路得感謝波阿斯的安慰和鼓勵,然後繼續工作,直到日落。(路得記2:13,17

路得就像今天很多人一樣,要在經濟困境中掙扎求存,但她以行動顯示出對上帝的信心,確實值得我們效法。路得從不認為其他人有義務要幫助她,相反,她對別人給她的任何恩惠,都滿心感激。她也不覺得為了所愛的人,長時間做粗活是丟臉的事。對於別人的建議,比如說怎樣工作比較安全、跟誰一起工作比較好,她都樂意接受,並且照著做。最重要的是,她從沒有忘記,真正能夠保護她的是天父耶和華上帝。

如果我們像路得一樣,有忠貞之愛和感恩心,並且效法她的謙卑和勤勞,我們也能成為別人的好榜樣。話說回來,耶和華會怎樣照顧拿俄米和路得呢?請留意下次刊載的《信心的典範》,答案自有分曉。

[腳注]

^ 22段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路得並沒有像很多外族人那樣,只使用「上帝」這個一般性的頭銜,她也使用上帝的名字「耶和華」。《聖經考釋大全》(英語)說:「[路得記的]執筆者以此強調,這個外族人是崇拜真神的。」

^ 29段 這麼有愛心的律法,肯定是路得在家鄉時連聽也沒聽過的。在當時的近東地區,寡婦沒有得到什麼照顧。一本參考書說:「一般女子在丈夫死後,要靠兒子供養,如果沒有兒子,她也許要賣身為奴,要不就淪為妓女或死掉。」

[第26頁的附欄]

一件袖珍的藝術傑作

有人把路得記描述為一顆小巧的寶石、一件袖珍的藝術傑作。路得記和前一卷書士師記一樣,顯然都是先知撒母耳執筆的。我們可以從士師記的記載,認識到路得記的時代背景。(路得記1:1)雖然路得記不像士師記那樣,記載了那麼豐富的歷史資料,但假如你是按著經卷的次序閱讀聖經,想必會同意路得記在聖經正典裡被編排在一個很適當的位置。我們讀了士師記裡大大小小的戰事之後,再讀到這卷小書,就會看出耶和華也十分關心平民百姓,很清楚他們每天要應付許多生活問題。這個跟家庭有關的短篇故事,能讓我們所有人在愛心、信心、忠貞,以及如何應付傷痛方面,學到很多寶貴的道理。

[第24頁的圖片]

路得失去丈夫後,跟拿俄米互相扶持,從而得到安慰

[第24,25頁的圖片]

「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第27頁的圖片]

路得願意做粗活,維持自己和拿俄米的生活